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师德师风和业务水平,7月28日至8月3日,学院组织44名思政课教师前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苏州大学)开展双面“绣”姑苏主题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以“双面‘绣’姑苏”为主题,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式、任务式、蹲点式调研,沿着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走过的路线,实地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苏州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深入了解文化“穿针”,科技“引线”,双面“绣”出姑苏城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生动实践,助力教师立足思政课堂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聆听专家辅导夯实理论基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教师要想讲好这个道理,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意识和理论素养,研修活动主办方邀请了苏州大学朱蓉蓉教授作学术报告。她结合江苏和苏州高质量发展经验与成就,从“足迹回顾”“聚焦苏州”“砥砺前行”三个维度,一方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江苏考察,深入制造企业、察看长江沿线、走访农村社区、调研创新制造、考察历史纪念馆的五次经历,另一方面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和苏州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带领大家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和苏州重要讲话精神。
聚焦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理论功底深厚,还要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为此,全体思政课教师沿着总书记在江苏苏州考察时走过的路线,实际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苏州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效。
教师们走过山塘之“姑苏第一街”,触摸古城之脉络,传承历史文化之创新;访顾炎武故居,亭林先生,一代鸿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姑苏古城的温婉脉络中,文化与科技如同双面绣般细腻交织,不仅织就了古城的千年风华,更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随着科技的春风拂过古老的街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共同绘制出一幅历史与未来一脉相承、文化与科技共生融合、精神与物质比翼双飞的姑苏繁华图。
探秘新质生产力助推教学创新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一词备受关注。为帮助教师们加深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前沿,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及亲和力。教师们深入到研究院所、科技馆等场馆开展新质生产力“沉浸式”集体现场备课。
教师们先后来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人工智能体验馆、苏州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现场聆听相关领域专家介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鲜活案例,体验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科技与创新,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更好地了解了国家的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前沿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将这些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为学生讲深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讲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培养有爱国情怀有报国之志的有为青年。
(一审:童淼林,二审:周忠华,三审:董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