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报告
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研究基地成立于2010年9月,基地挂靠单位为湖南文理学院,基地自创建以来,各方面工作开展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为基地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2010年9月,基地获准立项建设以后,主管学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姚春梅教授即责成学科建设处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协调会议,落实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1、召开了基地建设办公场所建设的专项工作会议,2010年11月,由学科建设处牵头,学校科技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等单位参加的协调会议,落实了基地建设办公场所,基地办公场所设在学校图书馆A-508室,并由国资处负责采购了办公设备。
2、召开了基地学术研究的专项工作会议,2011年3月,由学校学科建设处、科技处牵头,学校组织了思政部、法学院、经管学院相关领导及学术骨干参加的基地学科研究开展的专项工作会议,根据学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基地研究的重点方向。
3、为基地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2011年3月,经由学科建设处、人事处、财务处、思政部协商,学校为基地配设专职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基地专职管理人员由匡立波老师担任。
4、学校严格规范基地财务工作并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经费:经由学校研究决定,学校为基地科研经费单独建账,年度配套经费12万元:基地年度运行经费5万元,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所专项经费2万元,重点学科建设经费5万元,累计共12万元。
二、基地管理规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1、基地工作指导思想、主攻方向和研究特色明确
基地成立以后,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及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基地研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明确了基地研究的指导思想,即:从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立足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这一基本省情,结合湖南文理学院学科建设、强本申硕这一基本校情,基地以“农村文化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方向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基地研究上台阶、上水平,通过3-5年的建设,将研究基地打造成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一流研究基地。
在这一指导思想之下,基地将研究的主要方向确定为“如何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探讨如何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包括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等),培育农村居民的现代意识、社会意识,以推动农村居民的社会化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由于基地成立较晚(2010年9月成立,属于湖南省现有研究基地中成立时间最短的一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还处于积累阶段,因此基地的研究特色还不甚明显,结合基地现有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基地研究工作的特色努力方向明确为:从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推动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2、制定了规范的基地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基地的规范管理,基地制定了规范的管理体制
①成立了基地学术委员会:为了加强基地学术科研工作,基地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共8人,由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家庆教授任委员会主席。基地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1-2次学术会议,以商讨基地发展的重大问题。
②基地的学术研究工作由基地首席专家负责,在重大问题上由首席专家向学术委员会提出建议,最终由学术委员会集体决定。
③基地的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由基地首席专家、思政部、学科建设处三方共管,以规范基地财务开支。
3、制定了基地中长期及年度发展规划
基地在2011年初即制定了基地的中长期(2011-2013年)及年度发展规划,围绕科研方向、人才培养、支持学科建设与科学成果转化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
三、开展了扎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基地成立以后,在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与教学院(部)的大力支持下,基地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加强调研基地建设,开展实地调研
1、加强调研基地建设
为了使基地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方便基地研究人员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基地加强了调研基地的建设,经过广泛调研和与地方政府联系,基地选择了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鼎城区灌溪镇富贵坪村、鼎城区石板滩镇毛栗岗村、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四个地方作为调研基地。
2、坚持开展实地调研工作
为了收集大量第一手材料,研究基地组织师生到选定的调研地点开展了实地调研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①2010年7月,黄向阳、刘瑛带队到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进行了为期10天的调研工作;
②2011年1月,黄向阳、匡立波、卓纳新带队到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③2011年7月,黄向阳、刘双带队到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工作;
④2011年5月,黄向阳带队到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
⑤2012年1月,黄向阳、匡立波、卓纳新带队到慈利县零溪镇象鼻嘴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
(二)组建研究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团队建设
1、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
基地成立以后,在学校及相关教学院、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
基地现有研究人员22人,职称结构为:教授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9人,讲师8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含在读)11人,硕士10人,学士1人。
2、凝练学科方向
在基地成立之前,各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与成员虽然都与农村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学科方向的凝练度不高。为了加强团队建设,凝练科研方向,基地成员反复讨论,最后确定了三个相对明确的研究方向: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能力提升方向;农村法制建设与农民发展权益保障方向;农村社区化建设与农民发展环境改善方向,三个方向分别由黄向阳教授、刘潇潇教授、贾先文副教授负责。
3、提升团队成员职称学历水平
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基地成员的职称和学历水平整体得到了明显提升。基地组建以来,在职称和学历提升以及人员引进方向取得的成效有:
①引进博士两名:胡珊琴博士和邓志平博士。
②6人在2010.4-2012.4期间获得博士学位,三人考上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
③4人晋升职称:三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一人从助教晋升为讲师(备注:2011年参评人员职称变化情况未计入)。
(三)积极开展课题申报,课题申报初见成效
基地成立以后,基地积极组织成员围绕基地研究方向申报课题,两年多来,获准立项的课题如下: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
贾先文副教授201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宗族研究
曹建文博士2011后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知识与进步
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
黄向阳: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2012)
丁德昌:农村发展权保障模式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湘西北农村为个案(2012)
肖卫: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策研究(2012)
3、湖南省社科基金3项、湖南省社科评审课题2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1项
①周德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农村实践(2010省社科)
②丁德昌:村民自治与农村公民社会的生长研究(2011省社科)
③杨成:宪政视野下农民集中居住良性推进问题研究(2011省社科)
④黄向阳: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双主体作用协调研究(2010省社科评审)
⑤张群喜:中国现代化城市文化的精神诉求:红色文化的开掘与整理(2010省社科评审)
⑥刘潇潇:“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法治模式研究(2011省教育厅重点)
4、湖南省软科学项目1项:
周德新:湖南乡土文化产业研究(2010)
5、厅级课题立项(3项)
贾先文: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宗族研究-以湖南为例(2010省情决策课题)
杨成:法治视野下湖南省农村城镇化良性推进问题研究(2010省情决策课题)
卓纳新:我国中部地区农民文化消费的策略研究(2010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四)科研成果有起色
2010年下半年来,基地成员在科研上所取得的成果如下:
1、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两篇:
曹建文:《低碳生活始自细微处》(2010年7月16日)、
曹建文:《辩证全面地“看”》(2011年9月6日)
2、在CSSCI刊物上发表文章24篇(详见附件材料)
3、在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不包括已计入C刊文章)38篇(详见附件材料)
4、出版著作4部
(五)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正逐步提升
2012年4月,在常德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贾先文副教授的成果获二等奖,刘潇潇的成果获三等奖。
(六)开展课题招标,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基地为了引智,借助校外力量推动基地研究工作的开展,2012年初,基地开展了课题招标工作,通过课题招标,确立了以下五个项目为基地课题2012年度招标项目:
项目名称 |
主持人 |
职称/学历 |
主持人所在单位 |
民族地区农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
秦位强 |
教授/硕士 |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时期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
严卿 |
助教/博士在读 |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农民社会保障与农民社会化问题研究 |
朱红英 |
讲师/博士在读 |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信息管理学院 |
武陵山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
丁雪融 |
讲师 |
慈利县委党校 |
农村生态安全问题研究 |
刘旭芳 |
讲师/硕士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
四、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教学见成效
(一)组织基地专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基地成立以后,在加大农村调研力度的同时,也加大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力度,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基地与乡村联手共同开展农村文化建设
为推动基地联系农村的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基地与联系乡村共同开展了农村文化建设,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2010年6月,为石门县皂市镇桅岗村农家书屋捐赠1000余册图书;2011年7月,为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农家书屋捐赠图书百余册。
2、基地联手农村,为农民提供培训服务
为推动基地调研点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基地与当地政府联合,为当地农民开展培训服务,已经开展的培训有:培训武陵区河伏镇乡村干部、为西洞庭管委会组织的基层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同贺家山原种场联合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市场意识、农民法律意识等相关内容。
(二)推动基地研究成果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基地与教学部门联手打造实践育人新途径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特别强调实践育人,基地的研究工作也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工作,为此,基地和相关教学单位开展合作,以实践为手段,将学生的专业调研实践、德育实践、三下乡与基地的调研结合起来,主要的使用成果有:
将“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状况调研”与思政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将基地的农村调研与法学专业的“司法调研实践”相结合;
将基地的农村调研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学》课程调研相结合;
将基地的农村调研与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的德育实践项目建设相结合。
2、推动调研成果进课堂
为了打造课程教学的地方特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基地积极组织相关老师将基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社会学》课程中融入相关内容,在公共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指导学生科研,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水平明显提升
基地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基地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基地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科研立项
2010年以来,基地老师指导学生获得的科研立项主要有:
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山区农村留守人群生活状况调研与农村留守儿童陪护心理陪护服务团队”;
2011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湘鄂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与当时知识普及宣讲服务队”;
2011年: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途径分析”
2、组织学生调研,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获奖励多项
基地组织学生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参与各项评奖,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比较突出的有:苏海新撰写的《建设农村居民需要的农家书屋——以石门、慈利部分农家书屋为例》获湖南省“我看农家书屋”征文活动二等奖;
《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研究》在“湖南省首届大学生创新实验成果展示交流暨创新论坛”上进行成果展示并被收入成果汇编;
调研报告获校一等奖多项。
3、指导学生以基地组织的调研为基础,获省级、校奖励多项
基地成立以来,指导学生获得的奖励有:
2010年指导学生获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三等奖两项;
2011年指导学生获湖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湖南省三等奖各一项
2010、2011年指导学生连续获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一等奖。
五、基地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基地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由于基地成立时间较短,基地工作人员多以中青年为主,因此基地在科研工作上还存在着如下不足之处:
1、科研方向不够凝练,科研特色不够突出;
2、基地有影响力的成果还不多;
3、基地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
(二)改进措施
针对基地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基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力度:
1、加强学科方向的凝练力度,突出基地研究特色。
2、加大课题申报力度,力争课题立项上台阶、上档次。
3、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使基地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基地的影响力。
湖南省农村居民社会化发展研究基地
2012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