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记选登·伏鹏
2011年7月11日
出征
老天眷顾啊,居然我们在出发的这天天气就转凉了,哈哈!高兴啊,不过代价就是前一晚和蚊子奋斗了三个小时好不容易睡着就被闹钟闹醒,不过一躺就又睡着了,最后还是被胥叫醒,弄得自己还以为闹钟没叫,稀里糊涂的。
应该叫好事多磨吧(宁愿想成是好事,虽然有点小折磨),风尘仆仆地二三十个人跑到火车站,我心里就嘀咕肯定买不到票,没想到果真如此。晕晕的脑袋随着颠簸的路行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到时已经晕得不行了,不过还好,因为没吃东西吐都没东西吐了,就咽苦水吧。好不容易老黄说道壹德壹吃东西,期望值报得太高了,落差有点“小“大,三鲜的硬是弄得像素面加木耳了,吃完又要上路了,还以为马上就到了,没想到还要走比到常德还远的山路,一路上都没晕车,只感觉常德的水真的很多。好像石门除了柑橘外,麻花还蛮出名的,半路老黄弄上来一袋,还真不错。伴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我们终于到了,真的感觉到了井冈山,一样地陡、一样地险、一样地多。到了这里感觉还是有点小累的,又热又饿,东西还多,还真是不能太娇惯自己,得让自己吃苦,耐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吧,不然就不能获得想要的东西,不然就不能叫真正的融入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
但体验最多的还是十几号人一起洗澡,我还真是第一次啊,那么多人,那水也不见得干净多少,而且最主要的是太出乎我的意外了,还以为是真的周围都没有人,没想到还是周围都有房子,水那么冷,特别是没地方换衣服,还可怜的是好不容易有鼓起勇气换衣服有几个人向这边走来,还是几个大男人,那个慌张啊,衣服都被我扯烂了。
想想未来14天,怎一忍字了得,虽然感觉菜色都不太符合自己的口味,天天要准备三十号人的饭也算是种考验,不过,半个月,说长也就两个星期,所以我相信万事开头难,都开头了,我也不怕了,我相信那么多人一起也可以真正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
2011年7月12日
做饭的日子
任务分配下来,本组四个人今天主要准备第一天的饭菜,34个人啊,还真是考验啊!还真是大锅饭,三菜一汤,还以“东南海”为主,不过主厨还是可怜的老黄,十点钟就开始弄饭,34个人都等着吃啊,好像口味有点众口难调,不过谁叫我们就是来受苦的呢,这点小小的磨难还是可以混过去的,吃晚饭还有一重大难题是洗碗,两桶碗,还真不是两个人可以搞定的,好不容易捱到下午,三点半又被叫着去弄晚饭了,大锅饭还真是不好弄啊,还好要到河里洗澡洗碗的活就省了。总的来说,今天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帮黄雁源(圆圆)辅导作业和下河洗澡了
我们6个人在家里,4个人弄饭,3个人辅导小孩作业,但的那个我们没事的时候也会帮忙辅导。黄雁源(三年级)、覃蓉(三年级)、陈茜(三年级)、覃左实、覃业旺、陈茜,他们五个都是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就我所带的“圆圆”来说,她现在读三年级,8岁半,从一岁多开始爸爸妈妈就到广东打工了,就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她爷爷奶奶像所有农村老人一样都是大忙人。经观察,爷爷一大早就出去给禾苗打农药,就中午回来吃个饭,傍晚六七点才回,奶奶上午做完早饭,打扫玩家里,就去忙菜地的活了,一直到中午弄饭的时候才回,洗完衣服,做完就又到外面弄猪食去了。整整一天都没有陪圆圆的时间,都是让圆圆自己安排的。她从小就养成了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的习惯,她是个蛮爱学习的人,暑假作业很早就开始准备了,白天也不闹着一定要看电视,虽然她自己也爱玩,也想和她们一起玩,但在辅导的过程中她总说不休息,要快点做完作业,她说这样就可以当别人做的时候她就可以玩了。跟她熟了之后发现她也是个黏人的人,有时她也会主动地来找你玩,有时看她的眼神就知道她想找个人陪她,感觉她比昨天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开朗多了。而她平时还是个很独立的人,平时要几个人玩的游戏,如扑克,她都是一个人玩的,但自己说那是很无聊的,希望有人和她一起。她们平常的娱乐项目都很少,最多的就是跳皮筋,不知道那短短的皮筋承载了她们对游戏多少的向往。
虽然今天是第二天都河里洗澡,但我们的“敢死队”的队伍有缩小了,从昨天的差不多二十个就剩今天的七个了,而且今天天气虽然对走路蛮好但洗澡的话就有点冷了,所以真是考验加考验等于麻木了,但做什么事之前说得再多也是没用的,还是得看“真枪实战”才行。万事开头难,脚一伸进那河水中我就叫出来了,那不是一般的冷,真后悔为什么在学校的时候没有考验下自己,弄得现在显得自己很娇贵的感觉,不喜欢这种感觉,希望自己可以普通点、合大众点。但换衣服的时候还是会很小心、很紧张,还是会手忙脚乱,看样子我还是缺少淡定的品质啊,不过我相信还有13天,我一定可以提升我野外生存的能力,至少不会让人觉得那么娇气,一点事都做不了,使自己在接下来的实际调研中真正地融入农家生活。
2011年7月13日
正式调研的第一天
今天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留守儿童陈茜家里一天的生活,虽然我也生活在农村,但感觉还是和家里很不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大多都是老人的缘故,感觉整个村子都是冷冷清清的。
我们8点一刻来到陈茜家,了解到陈茜和她妹妹陈缘缘都是由郑九香奶奶带的,爷爷两年前去世了,爸爸妈妈都在浙江打工,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我们到她家的时候她们还没吃早饭,在剥玉米,奶奶说是要弄成玉米粉做粑粑吃的,对于从没吃过玉米粑粑的我来说,好奇是免不了的,所以我们四个人刚进门就一起和奶奶剥玉米了。以前在电视里面经常看到西北的那些农民拿着干玉米把玉米粒拧出来,那个时候就觉得很新奇,今天自己终于体验到了,不过因为玉米是湿的感觉还是差了点,都剥得指甲里面去了。之后我才发现她们还没吃早饭,我叫陈茜去洗脸漱口,感觉她没有漱口的习惯,而且她洗脸是用农家平常舀水的瓢洗的,我当时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同样是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心里有点不是滋味,看着她天真的笑脸和纯净的眼睛,我就想她平时什么时候会哭,什么时候会想爸妈,什么时候会觉得孤单。。。。。。
在后来和陈茜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道她爸爸妈妈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回来过大概十天就又出去打工了,两姐妹的衣服是爸爸妈妈从浙江托人带回来的,而她自己也是个独立的人,平常生活用具都是奶奶出钱自己买的。后来,奶奶煮了一锅玉米加几个鸡蛋给我们吃,从陈茜的眼睛中我感觉到她是想吃的,但当她感觉勺里没了我们要给她吃的时候,她一个劲地摇头,只有到最后奶奶叫她才跑过去。对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来说,吃、玩是最重要的两件事,她的吃呢,平时是没零食吃的,玩呢,一般放学在家就看电视,和妹妹玩,有时就到村里一固定的同班同学家玩,什么娃娃之类的玩具都没有。同样是小孩子,同样是三年级,是什么让她变得这么懂事、听话、会顾忌别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虽然懂事的孩子有人疼,但这何尝不让关注儿童的人心痛呢?
奶奶平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小孩,只有当陈茜在家有人关照妹妹的时候,才会到田里给玉米、水稻、蔬菜等施点肥,除点草,没事的视乎就到周边几户人家唠唠嗑,总的感觉就是天天这样过,没什么别的特别的事情。但在交谈的过程中,还是可以感觉到她对爷爷在世的时候的生活还是很怀恋的:种地的打理与收成、养猪的收成、出去做事家里有人照应、平时有人说话等等,虽然我们看来都是些小事,但在她看来就成了永远的回忆,也是永远的纪念。。。奶奶平常生活还是很单调的,除了带小孩就是弄田里的事情,作为湖南人,她也爱看花鼓戏,但因为电视的原因看不到花鼓戏,只能随便看什么节目,也对电视没什么太多的要求。虽然政府每年也会弄送花鼓戏下乡的活动,但每年最多一次,而且距村较远,村里的人都很少去看,乡中也没什么老年人活动。可以看到,奶奶对精神活动还是有点兴趣的,也对政府举行老年人活动也是有期待的,这对于我们开展文化活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都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今天算是我们组正式调研的第一天,因为是第一次做调研,好多细节都没注意,如不要拿笔纸做记录、注意提问的技巧、如何找到和打开话匣子。。。但相信我们真诚的心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生活,了解农民淳朴的心理!
2011年7月14日
累的反思
实践出真知,虽然真知不见得有多少,但实践是肯定出经验的——这就是我今天走路一天获得的“真知”。
一大早,没被闹钟闹醒,就被老黄的大嗓门给惊醒,应该是知道今天要走远路,晚上睡得不安稳吧。天公有点不作美,还没出门就下起了小雨,但丝毫都没挡住我们走路的激情,第一次那么多人走差不多40公里的路,有点兴奋也有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真正做到。还没走二十分钟,就安排我们坐车去目的地——南岳了,半路我们来到一个老码头——磨市镇,还真是蛮古老的,老木做的房子,繁体写的字,还有那时的标语。因为临近商溪河,每年雨季的时候就会发洪水,所以政府近年来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当地居民搬迁到石门县,现在留在镇上的以老人小孩为主。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走进深受洪灾威胁的地方,特别是看到留在房屋上的水渍、河边倾倒的玉米地,脑中不由浮现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某地方因水灾多少人死亡、多少群众财产受损或损失。。。看到这些还真是挺心痛的,虽然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他们是害怕的,恐惧的,也是无奈的,这个时候镇上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发挥多大用处了呢?而在这里我好奇的是,我们到了一户江西老字号的医馆里,在和爷爷奶奶的交谈中了解到虽然现在不开医馆了,是他的爷爷留下来的,自己也不懂得医术,但他50岁退休前是供销社的职员,可以说是国企的职工吧,他虽然长期生活在这里,但这里他没有自己的田地,只有一小块地种蔬菜,他说要是当地人才拥有土地权,还真没理解过土地制度是这样的。这算是小憩,后来我们又坐了30多分钟的车来到了南岳,实际上可供我们参观的就是建立商溪中学的郑洞国家族的墓冢,他们家族整体上社会地位都蛮高的,而他自己是1903年生的,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等等,其在去世后得到国共两党的吊唁。这是我们的目的地也是我们真正走路的开始,接下来的18里路就得靠我们的双脚走出来了,一路上我们都是领头军,虽然昨晚没睡觉但脚力还是蛮足的。。。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我们来到了王尔琢小学,他的故居已经不存在了,而其生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参谋长和24团团长,本应该像贺龙等革命烈士一样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但可怜的是只有一墓冢、一学校、一间教室。相比而言,陈振亚的故居在重修之后还是有参观的感觉的,虽然他生前的东西剩的少,不过还好有个供后人参观可以呆的地方,看着这些,相比井冈山的点滴,心中不免有些可惜与痛心,同样是革命烈士待遇差别还是蛮大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是政府不重视还是村中不重视、村民没意识?看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人们经济在慢慢地发展,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小洋楼、小洋车的影子在农村也渐渐多了,也差不多村村通公路了。。。人们的意识还停留在经济生产方面,生活的主题还便是好好利用田地获取自己必须的生活资料,或者在外务工、创业等来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民根本没有红色意识、文化意识,更不用说保护乡村文化、红色文化了,而在政府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社会,提高农民的红色、文化意识是比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更重要的。
2011年7月15日
热闹与尴尬的一天
07:00 起床
07:30 去陈茜奶奶家,正在吃早饭(玉米粑粑)
07:55 帮奶奶喂猪
08:08 帮奶奶扫地、扫坪
08:15 洗衣服
08:50 一起去赶集
13:00 一起做午饭(晚饭)
16:00 34人一起吃“最后”的晚餐,并举行欢送晚会
天终于变晴了,还真是知道要赶集了,太阳老头也出来凑热闹了, 因为前两天和陈茜奶奶家说好赶集这天和她们一起去,所以我们小组四人起床后就一起去奶奶家了,刚好碰到奶奶在喂猪,我们想着终于可以和奶奶真正地做事了,虽然奶奶家只喂了一头猪,但程序还是要的,看到那只猪还那么小,真希望它能多吃点快快长大,这样过年就好宰了。在差不多9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弄完家里的事了,奶奶以为我们哟啊呆在这里,一直没喊走,最后是我们忍不住了催着奶奶一起去了镇上。
这是几天来是我人看到最多的一天,看着那花花绿绿的男女老少,滴滴答答的摩托汽车,还真有摩肩擦踵的感觉。天一晴还真是又开始热了,人也有点没劲了,和陈茜奶奶家逛了一段时间后,我就趁着想喝水的劲“溜”走了,休息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得出去走走,毕竟是来观察农家生活的,这么大一场面而且没赶集过还是得看看才行。虽然这些东西都不需要,所以就看看到底有什么东西卖吧,大概数了数也有百多个摊,有卖衣服、袜子、鞋、蔬菜种子、农具、水果、干货、鱼、土鸡,早餐的,甚至还有卖光碟、中药、蛇的等等,其中最多的就属衣袜、农具、蔬菜种子了,可能是因为正值农忙时节吧。一路上我看到赶集的人大多数是老人带着小孩,还有为数不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男人,个人觉得是不是因为这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太多,家里主要是老人小孩,再就是男人没有爱逛街的心理吧。在逛到街尾桥头的时候我以为没有了,但眼睛无意中瞟到一个用蛇皮袋装着的东西,还真没猜错,是蛇,当场我就吓傻了,同伴还扯着要一起去看看,想想当时太不顾形象了,一顿乱讲可能还掺杂这叫吧,结果就只能乖乖在原地等待她的归来啊!居然她跑回来说她摸它了,当时我就吓得跑开了,好怕她会用那只手碰我,而她就正好用这个来吓我,感觉自己都有点翻脸了,只能央求她用肥皂把手洗干净了,有时候还真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那么怕蛇,也不希望自己作为一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还怕那东西,真是可悲、可怜啊!逛完后我发现卖光碟的人只有两处,买光碟的人更少,经过几天了解,这里的人在家平常一般都是做点农活然后和邻居聊天,或者看电视,平常的休闲活动都是很普通的,有些老人还是蛮喜欢看花鼓戏的但村上或镇上组织的活动是很少的,所以在摊上花鼓戏的光碟比别的更受老人的欢迎,可能在未来村子的发展过程中会加紧农村居民精神食粮的供给吧。
而今天另一重要大事就是欢送外国语学院的朋友们,虽然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在几天的相处时间里,觉得自己对她们还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在后来喝酒的过程中,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太会喝酒,但我想着既然有缘让我们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我们就得好好珍惜,也得好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有纪念意义点,所以我还是豁出去了,好喜欢她们豪爽的性格,好喜欢自己在那个时候不管他物的感觉,所以,纵然最后全身通红,最后吐了,最后晕头转向了,最后心里真的很不舒服,纵然……但我真觉得心里很舒畅,可能这样才算是真正地享受人生的点点滴滴吧。
2011年7月16日
冷冷清清
06:55 起床;
08:00 送外国语学院的学生;
08:40 到陈茜奶奶家,刚吃完饭;
09:02 帮奶奶扫地;
09:10 和奶奶锄草种地;
09:38 帮奶奶洗衣服;
09:55 和奶奶、缘缘一起看电视,聊天;
15:35 开会,就各自所研究问题进行讨论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16号,意味着我们这34人的大家子中有11个人今天要回去了,虽然是短短的5天,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而我又是最不喜欢分别的,在2楼听着她们在楼上收拾东西的声音,忽然感觉心里还真是有点不舍得,不舒服。。。刚好在找完早餐回来的时候,看到司机先生在我们住的门口等人,她问我们是不是现在要走,不然就得叫人先占座位,说是还要过去接客可能会没位子,在这关键时刻还真是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啊,在这分别的时刻我还可以因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换得她们颠簸的减少,虽然没“成就感”但听着她们一声声的谢谢开心是少不了的,人生在世分别是少不了的,所以在伤感之余还是得好好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还得好好奋斗8天,虽然冷清多了。
今天还是到陈茜奶奶家,经过这几天的接触,我们发现奶奶平常没什么事做,主要就是在家带两个孙子,而且是个不太爱交谈的人(可能是我们没有掌握交谈技巧吧),有时候就笑笑而已,所以感觉也不好深谈,不过断断续续地了解到奶奶平时喜欢看连续剧(如《水浒传》,泰剧《漫步云端》等),新闻,喜欢看花鼓戏但条件不允许,对其他的活动也不感冒。同时,还了解到经济在发展,人们对土地的意识却不像以前那样看成是自家的命根子,而是允许土地自由流转,承包给别人,在自家土地上建房地基钱是不用多少的,不过买别人土地做地基还是要几万块的。但总的来说,土地对农民限制少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除了供自给自足外没充分地挖掘其潜质,对土地的保护意识也不再那么强,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自出务工、创业是分不开的。在发展新农村的积极号召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农村、农民本应是以土地为重的,现在呢,只是自给自足甚至是觉得买的省事方便,我想,这不单与农民对自身经济发展需求把握的程度有关,还和农民自身土地意识,农村、农民自身科技水平有关。
2011年7月17日
人生需要倾诉与倾听
08:07 到张洁奶奶(覃事平)家,帮奶奶做早饭
08:40 和奶奶一起用网摘梨子
09:00 奶奶给我们做发糕
09:35 帮奶奶切猪食、喂猪
11:00 一起吃发糕
15:45 到奶奶家帮奶奶筛米
应昨天一奶奶的邀请,今天我们四人改变路线到了覃事平奶奶家,奶奶和爷爷黄兆纲住一起,有一女儿和一儿子,都在外面打工,外孙女张洁是和他们住的,前半个月去长沙和江西玩了,刚回来两天,所以就邀请我们帮张洁辅导功课。奶奶家在村里算是建房子很早的一批了,是1993年建的,家里的电器也配备的很齐全,有两台电视,楼上楼下各一台,一组音响,以前儿子做生意买的一冰柜和去年买的一冰箱(享受政府补贴),洗衣机,还有一台去年买的饮水机,一热水器、浴霸和2006年买的打米机。后来屋下面的覃奶奶也上来了,并和我们聊起了天,她很热心,也很乐意和我们聊天,张洁奶奶一直在很热心地给我们弄发糕吃,弄得飘香四溢,暗暗吞口水啊。在覃奶奶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奶奶的命蛮苦的,她1944年生的,1965年结婚到雁池村的,她有十姊妹,她排行老七,只读了3年书就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事了,因为她之前的5个哥哥姐姐都去世了,六姐在读初中,她说她不想读了,就回家帮忙做事,让妹妹弟弟读书,后来嫁到黄爷爷这边,黄爷爷年轻时是做木匠的,黄爷爷有两姊妹,还有一不同母的哥哥,关系不太好,覃奶奶自己的爸爸80年代就去世了,到了这边黄爷爷的爸爸妈妈也不在,很早各自的双亲就不在了,没有人可以依靠,什么事只能靠自己。因为黄爷爷的姐姐很早就去世了,她的女儿就由黄爷爷抚养,而他们自己一直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女儿、儿子,现在双方亲戚就是俩侄子、侄女,逢年过节、或者自己生日都是自己过自己的,侄女外面打工,回来一趟不方便,不过侄女会打电话回来问候,过节时也会尽自己的一点孝道。她自己平常没什么事做,没事就出去和随便走走,她自己也说有时候平常也会感到无聊,说到深处,奶奶也不禁用衣角擦眼泪,听着这些心里不免觉得可惜,也觉得奶奶真的是很不容易。
奶奶谈的最多还是家里现在农村土地的变化和现在因为爸爸妈妈外出打工让小孩都跟爷爷奶奶住出现的问题。在三大改造后,农村实行大生产,农田、土地、山都是集体的,人要做的就是生产,而劳动成果是归国家的,个人实行的工分制,直到年底才按工分发放粮油等,虽然过年有两天,但真正的就一下午和晚上,过年的当天还要到地里干活,中午才能回家准备年饭,而平常无论做得多少都是一样的。这样一直到1978年,国家只收一部分,变成了多劳多得,也不再实行工分制农民有自己的剩余粮油了。81-82年后,因为实行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依据劳动的多少分土地、农田了,一劳动力差不多是1亩1或1亩三,农民分到了自己的田地,只对国家履行税收义务,农民在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自由支配和充分利用自己的田地,那个时候出现了中两季水稻的现象。在雁池村种的最多的是玉米、大豆、红薯,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而现在一般都是中一季水稻,以前农民要外出打工,田地给别人自己还会得到一点粮食或别的东西,现在要不就荒在那里也没事,别人要种也没事,也不会强求有报酬,这不光是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化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们土地意识变化的原因。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天听到奶奶讲的两个例子更加体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是亟需解决的农村问题与社会问题。一是前几年,在南岳那边,一奶奶和爷爷带着两三岁的孙子在家里,奶奶喜欢打牌,有天,爷爷出去做事了,奶奶觉得带着孙子打牌不方便就让孙子呆在地下红薯洞里,第二天奶奶还是让孙子呆在那里,但孙子说是有虫不进去,但奶奶硬是强硬地把孙子放了进去,傍晚回来的时候,打开洞门,发现孙子被蛇咬死了,儿子儿媳气得赶回来的时候,奶奶当着他们的面将开水淋在自己手上说是再不打牌了,但结果已经成定局,孙子的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另一件是去年暑假发生在临澧,一爷爷奶奶带着两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爷爷到田里干农活了,奶奶喜欢打牌,就出去打麻将了,爷爷在田里就觉得心里不舒服,感觉有什么事发生,就回来看看,在经过盐塘的时候发现四个小孩都在那里淹死了,而奶奶还在外面打牌,后来在牌桌上找到奶奶,奶奶不肯走,爷爷说哪里有戏看就把奶奶骗走了,在盐塘那里就把奶奶推到塘里了,后来自己也喝药死了,应该是觉得一下子死了四个,不好和儿子、女儿交代吧。两个都是赤裸裸的悲剧,种种的这些除了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应该引起家庭的重视,真正地在心里给予孩子生活、学习、心理上的关怀。
和奶奶聊了一天的天,发现农村的种种是值得关注的,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公共设施等,也都是值得重视、亟需解决的。
2011年7月18日
淳朴与纯真
05:40 起床
06:00 出发逛雁池村的早市
08:30 到覃晚霞奶奶家,和奶奶一起做炸土豆
09:30 集体就如何做全村大概情况调查开会
10:20 辅导小孩
在这里的八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老人和小孩,而今天他们的淳朴与纯真让我感动了。
经过昨晚的商量决定今天早上6点我们一起去看雁池村的早市,本以为可能这次也会不那么准时地行动,但让人失望了,刚好洗完脸老黄就叫走了。所以我们只有七个人跟上了他的脚步。我们决定沿着河走一遭,看老百姓早上通常都干些什么。一路上,碰到几个挑着担子的爷爷奶奶,或蔬菜、或豆渣、或猪食,想想他们比我们早起多了。而自己很久没有这么早看农村的山山水水了,因为昨晚下过雨,山中还萦绕着层层水汽,使得那山、那水、那人都若隐若现的,而那潺潺的河水声、隐约的翠绿的树、空中偶尔飞过的白鹭、河边村民洗衣的咚咚声、河中捕鱼的渔船,加上我们一行人,那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让我梦回桃源了。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在河边我们碰到了两个大坑拦住了我们的去路,想想都知道这是挖沙船的杰作,果然,不一会儿就有两辆卡车和一辆挖机向我们开过来,转眼就消失在转弯的地方了。这件事是很矛盾的,本地经济要发展,就得修路、建房,供人行、供人住,就要挖沙,而挖沙对河流的污染是不能避免的,对河床的破坏也是避免不了的,其中的得与失的后果只有未来才知道。
这里的人真的很热情,今天一奶奶又邀请我们去她家,她是一五保户家庭,就和爷爷黄先泽一起,我们也很乐意陪奶奶聊天,听她一生的故事,就当陪她解解闷吧。但因为我们组今天要辅导小孩,所以没停留多久就回来了,走时奶奶正好在炸土豆,硬是不让走,但身不由己,一切得听指挥。大概在11点的时候,我隐约听到奶奶的声音,一看还真是,原来奶奶端了一大盆的炸土豆上来了,当时就让我想到我奶奶了,她扯着大大的嗓门说要我们好好吃,那淳朴的笑脸和眼神望着我们,感觉好温暖,如果她有儿有女肯定会很幸福和快乐。。。。。。今天辅导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新小朋友-覃左嘉,3岁,因为刚开始是我带的所以和他熟的很快,也很爽快地叫我小伏姐姐,回家的时候不光向我招手,还不忘亲我一下。傍晚在井边遇到他,硬是扯着我要我去他家,他很喜欢拿着笔和本子要人给他画爸爸妈妈,虽然旁人是带着说笑的心态给他画的,但他却很认真地看着,画得不好、不像还不认账,小孩本应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慢慢长大的,但这么小就让他承受分别的痛,小孩子是纯真的,想的时候只能按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不能不让人觉得痛心,让人想去好好地去对待、呵护,得发挥母爱的力量了。但傍晚我们回来的时候,经常到他家聊天的同学被他硬是要拉到家里去和他玩,说尽了好话都听不进去,最后只能奶奶强行抱回家了,所以不知道6天之后我们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可能哭一下吧,但小孩子这样就是想找个人陪他玩、闹吧,所以还真是有点怕那个时候看到那些小孩的的纯真的眼睛,真希望她们不要把我们看得太重,到时要哭也可以早点恢复平常心态。
还有6天就要回去了,我们的事情催得也急了,还得好好地奋斗,才能对得起奶奶们的玉米、土豆、粑粑……
2011年7月19日
倒数的开始
还有5天就要回家了,我们的事还才开始,所以得改变方案,再不能像之前那样,只能留一部分做炊事员,教小朋友,其他的就得“闭关”了。刚好今天又轮到我们做炊事员,所以我们得边做事边想事了。想到我的选题,再看看我找的资料,发现还是很不会做调查、分析材料,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学问的料。所以还真得发挥群众的力量,也见识到了群众的力量,看看她们观察的东西,看看她们每天的日志,问问她们的想法,借鉴她们的建议,加上老黄的提点,这样一来,我才觉得我未来的几天不会在慌中度过,也才会真正的静下心,希望第一次的农村调研有好的开始了,也要好好地结束才能安心回家。
2011年7月20日
怪怪的
今天是真正要做实事的开始,是检验我们之前工作有没有效的日子。一大早就被开门声迷迷糊糊地吓醒,虽然今天又是这里赶集的日子,但因为前几天已经出去逛过,还被吓到,今天的赶集对我没什么兴趣了,只是早上陪着老黄去买今天要吃的菜,这是我在这里第一次来买菜,随便乱点而不要自己出钱的感觉真好(虽然已经算到生活费中)。回来就开始我的报告写作了,可能是因为今天都开始写。没人愿意去做饭,这种感觉真的不太好,20几个人,就3个愿意上去走走,还真是心挺寒的,不过该庆幸还有3个,我们整个队伍才有走下去的可能。。。。。。
因明天要去当地敬老院的缘故,我们这两天下午都在为明天的节目排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那种激情需要我们的真心实意才能唱出来吧,而不是靠简单的吼、叫才能出来的。面对那些老人,他们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交流,我们就更应该是带着白百分的心意真正地给予他们心与情的碰撞,这样我们的活动才有意义。
2011年7月21日
尴尬与惭愧
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今天走路去敬老院,心里还庆幸着今天没出太阳,没想到好景不长,太阳公公还是出来了,身上、脸上渐渐得红了,衣服慢慢地湿了,总共走了一个多小时。一进门,院长就招呼着要那些爷爷给我们搬椅子,我们哪敢让老人给我们搬啊,自己动手才是应该的。
看到一位老人在扫地,我连忙跑过去要帮爷爷的忙,但爷爷硬是不肯,说自己眼睛看不清平时也不能做什么事,就扫扫地,在和爷爷聊天的过程中知道他今年78岁了,真希望他在那里能好好地度过晚年。后来,我们几个人就一起帮爷爷、奶奶的房间差不多都扫了一遍,在帮一个爷爷扫房间时,他刚好修完路回来,他指着墙上的胶布印跟我说“照片、照片……”,因为听不懂就只能和爷爷用简单的手语交流。
随着哨子声的响起,我们要给爷爷、奶奶表演我们节目了,帮他们将位子搬好后,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大、小合唱,十个节目下来,老人们意犹未尽,老黄号令,“哪个可以独唱的上去”,于“明天会更好”、我们几个手语加合唱“感恩的心”,也希望我们再到这儿来会更好,下次再弄这样的活动会更好更有意义……最后送爷爷奶奶回各自宿舍的时候,之前那个爷爷跟我对着本子比划着,一看大概是爷爷记每天做的事,我说是不是要我把名字写到上面,他点了点头,写完后,还跟我竖起了大拇指,是不是赞我字写得好呢?不过看到他高兴的笑了,虽然今天节目跟想象的有点差距,但能让爷爷奶奶笑笑,今天也是有意义的……
2011年7月22日
好好地陪着她们
今天上午还是照常在这里改论文,能做的要做的就是找数据,想数据,每天如此,虽然有点累,但还好不会感觉太枯燥,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应该走这一遭了,就是要磨,要炼吧。。。。。。不过自己磨的还不够,还得多炼,不然这样上不上、下不下的,太不像个样了。。。。。。
还有两天就要走了,得好好和这里的小孩(留守儿童)聊聊天、陪她们玩玩。而她们好认真学习,而且学东西很快让我很感动也有点心痛。我们有些那电脑上去了,源源想学电脑,我就带着她学习打字,陈茜和张洁也在边上,不过她们是跟着学歌,我还以为她们以前有听过,没想到是第一次听,就可以跟着调调哼着,还真有模有样的。源源也是,有些键我只告诉了她一遍,她就不要我手把手地教了,只有标点符号才让我告诉,其它的她自己差不多都可以搞定。看着她们,再想着在城市里看着的那些小孩子:一个是想学,一个是不愿学;一个是自主学,一个是逼着学;一个是没条件学得更好,一个是忽视条件……心里不免有些心寒与心疼,只希望我们的到来能够让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强,也为自己的未来更加加把劲。
2011年7月23日
说到做到
今天应该算是我们在这里最后一天真真正正做事的日子了,因因为明天是黄奶奶的生日,而且后天就要走了,我们得好好地为奶奶过个生日,因为这几天实在太麻烦她了,饭啊、柴啊、玉米啊,偶尔还会给我们煮甜酒、蒸粽子……实际上她在外面还是有蛮多事做的,所以真得好好谢谢她,辛苦了!
因为报告都没弄完,所以小孩子今天都没什么人教了,我看着心里也有点对不起她们的感觉,就好好辅导了她们一上午。她们真的很好学,也很认真地学,其中一个小朋友陈茜还要和我拥抱一个,她平时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不知道她这样做要有多大的勇气。要吃午饭的时候,我问她们每人给我画幅画行不,她们就开始拿着笔开始画,我就承诺给她们每人买个漂亮的本子,她们很开心地说一定要记得啊。所以我想着一定要做到……但在镇上看的时候,都没看到那种很漂亮的本子,走到她们学校门口,但没开门,真的不想食言,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所以,明天还得继续寻找……
2011年7月24日
告别今天——期盼明年的今天
今天没什么任务,就是和之前熟悉的人家告别,和小朋友好好玩一天,好好跟奶奶过一个值得回忆的生日。
一大早,起来就是给小孩子去选礼物,因为昨天没有找到她们想要的东西,所以今天得找点可以替代那种东西的礼物,这样才不会让她们太失望。选来选去,又想要可爱,又想兼顾实用,没办法,最后只得选了个喜羊羊的小灯,算是满足了她们可爱的要求吧,至于实用就看她们怎么用了。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当她们受到时那个高兴还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在奶奶的“指示”下,她们也开始为我们准备礼物——每人一幅画,看着她们认真的样子,还真是有点舍不得,真希望她们能够一直这样。
两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开始为庆祝奶奶的生日,即我们的最后一餐而准备,4点我们开始就餐了,敬爷爷奶奶这么多天的操心,敬老黄这么久的领头与厨工,敬大家这么多天的一起努力……我们真的要回了!在这种气氛下,欢送晚会是少不了的,虽说节目不多,但这也是一种感恩,特别是我们在最后一起给奶奶唱生日歌、一期给奶奶点蜡烛、切蛋糕的时候,我看到奶奶抹眼睛了,奶奶也感动了,我也相信这是奶奶难忘的事中的一件吧。同时,这也是我们一行人不会忘记的时刻。不舍得的又何止是我们,爷爷奶奶也是,天天围着我们忙,一下冷清了,闲了,他们也是不舍的;小朋友们,这两天抱我们多了,也知道我们要走,天天早早地就来了,她们也是舍不得的;更加的是这里的一个五保户奶奶,这两天她会时不时地来这里看看,今天更是如此,我问她有没有吃饭,她说还没,来送下我们。当时已经差不多8点了,听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不舒服,她没儿没女,每年过生日、过节都是和老伴过,可想而知她看到我们这么多人一起为奶奶过生日是有多羡慕的。特别是我看到她在边上偷偷抹了下眼睛,虽然脸上一直带着笑,所以有那么一种冲动,好想问问奶奶生日是什么时候,好想帮她也过过热闹的生日。最后我们走的时候,奶奶还一直送我们到路口,她跟我说她就喜欢热闹,很舍不得我们,我想接下来的几天也会有个适应期吧。奶奶的淳朴和坎坷的人生历程真的让人既不舍由心疼,真希望每年都会有这么一群人带给奶奶热热闹闹的感觉,就算是短暂的也行,也希望明年、后年……的这群人中有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