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日记选登·苏海新
2011.7.11
期末考已经考完,也意味着自己已经升入大四,仅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毕业。时间已不容自己再去想什么,唯有珍惜和充实当下的每一天。这个暑期还是同往常一样,到农村走走,体验书本之外的那个世界丰富多彩的生活。
坐在去往石门的车上,和外国语团队一起出发至我们的目的地—雁池乡。尽管服了晕车药,但几个小时的车程还是有种晕晕的感觉,所以在车上顾不得窗外优美的风景,选择靠着座位闭目养神休息。一路颠簸,终于辗转到了目的地,迎来了这半个月考察的第一次餐馆用餐。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行进餐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餐馆老板为我们精心准备的三桌饭菜。稍作休息调整,又都拎着大包小包前往住宿处,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7.12
这次调研为期15天,主要任务是记录农家生活、辅导小孩子暑期作业、撰写调研报告。今天是调研的第一天,待黄老师分配和安排好任务后,各个小组走访农家,进行农家的追踪调研。我、张杨、刘娟、刘艳萍一个小组,跟着覃蓉去了她外公家,即黄汉丹爷爷家。
刚到黄汉丹爷爷家,爷爷和奶奶在吃早餐,向他们说明我们的来意之后,爷爷便笑着招呼我们坐下,并放下手中的碗筷去泡茶。随后爷爷的孙子黄务江醒来,11个月大的小务江也许看到几个姐姐突兀的出现有点不适应,便开始了歇斯底里的哭泣,有若哭倒长城之势。不知所措的我们只好一个换一个地抱着、哄着,丝毫无济于事……只能交给奶奶抱,待其消停之后便和奶奶一起洗衣服、话家常,初步熟悉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在我们拿出笔记本和爷爷座谈,取出相机拍照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并不避及。淳朴自然的乡风民俗,就是建立在这一份互信的基础上,也就滋生了当地村民热情、好客、大方、友善的本真。
2011.7.13
经过一天的走访后,第二天在黄汉丹爷爷家深入了解和调研也就变得轻松起来。老人很愿意同我们聊起自己的孩子以及当年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回忆。
在聊到老人及孩子的婚姻状况时,不由得想从社会学角度,对比一下40后与80后婚姻状况折射的生活社会化程度。黄汉丹老人,1949年出生,经人介绍成婚,奶奶娘家是离该村一公里的邻村太平村。其子黄子浩,在外工作认识其妻(江西人氏)。40后与80后的婚姻状况比较可以从空间距离上反映两个时代不同的生活社会化程度。
费孝通说,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农民长期在一起生活,已经熟悉到了不用思考就可以按地方规矩来行为,就可以理解其他人会如何行事的地步,以至语言沟通也变得不太必要了。过去,一方面集体活动众多,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共同的劳动和交往中度过,因此,村民彼此十分地了解;另一方面村民很少流动,几乎所有村民都从事同样的农业生产劳动,职业上缺少分化,收入相差不大,且没有外来陌生人。总之,在村庄中,村民对地方上的规矩是熟透了,是不用思考就可以按规矩行事的了。村民家庭在经济上相差不多,心理上的界线也就较少。(熟人社会)
正是这种熟人社会的存在,注重血缘、亲缘,人员流动少,40后的婚姻不存在什么空间距离。
但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分田到户、分田到组织后,农民由集体劳动和共同生产转变为家庭个体劳动。同时社会流动的增加和经济收入的分化,村民之间的了解度、熟悉度大为降低,同时也产生了利益的计较和冲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习惯、交往,让村民更加倾向于个人的隐私空间。因此,围墙的修筑、门的变化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半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对比慈利县象鼻嘴村正好符合这一点,以致于存在寒假走访被拒的情况发生。但淳朴的伍家塌村民却更倾向于熟人社会。
80后的婚姻体现的空间距离扩大,说明社会流动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农民的生活社会化程度提高。
2011.7.14
又踏上去往陈振亚、郑洞国、王尔琢故居的路上,这次采取的方案是乘车去、步行回。还是和去年一样,在磨市镇古巷停留,感怀旧时、旧物、旧事。那条古巷、那些古木建筑因年久失修,加上濒临河道涨水淹没,显然成了危楼,但尚有斑驳的几户人家仍住在这些古老的木房子中。这又不禁让人想起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的融合问题。
结合陈振亚、郑洞国、王尔琢故居,思考山区农村红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状况。下面则是郑洞国、陈振亚故居对比:
1、伟人概况
(1)郑洞国,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过“五四”运动。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参加东征和北伐。他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
(2)陈振亚,参加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随后又跟随其上了井冈山,转战于湘赣苏区的广大地区,曾参加两次攻打长沙的战斗和“反围剿”斗争等。
2、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1)郑洞国 命名有一所中学——洞国中学,现留一纪念碑和和2010年才修建的郑洞国(郑氏)墓陵。去年参观的时候,尚有两块郑洞国介绍宣传专栏。无专门管理员,并且依托学校,未特设故居地,历史文化依学校传承;
(2)陈振亚故居 专设有“陈振亚故居”牌匾,配有专门管理员;故居在去年参观的时候还未重整,今年再行已得到有效的维护与管理,历史文化资料保留翔实。
3、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方式
(1)教育渗透(依托学校)
(2)共享(但重视力度不够)
4、农村红色(传统)文化资源传承中政府的作用
(1)引导作用
a、教育导向
b、舆论导向(宣传引导)
(2)保障作用
a、资金保障
b、管理、保护队伍建设
c、制度保障
2011.7.15
今天是雁池镇上赶集,六点就有摊子零零稀稀、陆陆续续地出现。从赶集时间(频率)来看,雁池镇赶集时间是每五天一次。赶集时间段的频繁(赶集频率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居民开始逐渐由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方式(家庭个体生产用于自给自足)转向逐渐依赖社会或外部的商品供给,这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进程的体现。反映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山区农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和上升。另一方面物流业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社会化程度的关系,即物流业发展可以加速农村居民的社会化进程;
从集市人员流动来看,农村人口“三六九”结构即妇女、老人、儿童。因此集市物的流动依人员流动群体而设,主要是生活用品。也依季节而定,水果类尤其是西瓜最为畅销。
从集市摆摊来看,鹦鹉算命、神药治百病等摊子的出现说明,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封建迷信、不科学的文化对自然小农、半自然小农主流文化的冲击,因此要引导村民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宗教不兴盛,但这些封建思想仍然猖獗] 例:堂屋摆设 遵天师
这种设摊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村人口“三六九”结构决定的。因此要提升山区农村的教育程度和水平,抵制迷信对其思想的冲击。
下午两个学院一起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一方面是欢送外国语团队和罗娟姐的返校归家,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献给当地村民的一份礼物,为农家生活润润色。节目丰富且精彩,最为难忘的是班导罗娟姐精心教给小孩子的舞蹈以及她的独舞……而尚未准备独唱的我被主持人硬拉上场。还好有罗娟姐替我解围,两人合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可爱的孩子们陆陆续续送上一束束野花……
2011.7.16
今天外国语团队和罗娟姐要启程返校归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早起,洗漱后,老师就张罗着我们一部分人提前帮忙占一下座位,因路程较远经不起折腾,另外一部分人则帮忙收拾行李。于是顾不上吃早餐便跑到车上去占着座位。司机围着镇上接客,绕完一圈之后,外国语团队已在路边等候。上车看到我们为其留下的座位,感动地连声道“谢谢”,还有一个个紧紧的拥抱……短短的几天相处,我们皆已建立起感情,一起走过,一起笑过,一起闹过,出门在外的我们团结才是最为重要的。就这样,不舍地送走了外国语队友,继续我们的调研路……
吃罢早餐,还是行进至伍家塌定点农家调研。
2011.7.17
经过几天的相处,我们每天的记录定点农家实录已成了一种习惯。黄汉丹爷爷也愿意把他一生的故事和经历向我们诉说,其实空巢老人也同样渴望拥有倾诉对象,拥有倾听者。
老人就是一本书,他的一生凝练着太多太多文字,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开启这本书,怎样去用心读懂这本书。下面仅从一个小侧面去读这本书,谈谈空巢老人的根文化。空巢老人守着家乡的这片土地,谁也不曾想过离开这片土地,仍选择留守农村。(1)从主观层面分析,其一是思想观念的影响,老人传统的家庭的根文化以及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制约;其二是生活方式变迁的不适应,不适应城市高节奏的现代生活;其三是感知没有熟人,这也就涉及到熟人社会以及农村社区建设的方向问题;其四是老人认为留守农村可以自食其力,通过农业生产增强锻炼。(2)从客观层面分析,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保障物质基础。黄汉丹老人农业生产完全自给自足,种植农作物涉及玉米、水稻、柑桔、辣椒、土豆、黄豆等等,饲养牛、猪和鸡,用于满足家庭个体自身的需要,只有部分节余用于出售。此外,农村空气清新,适宜养老也是其愿意留守农村的客观基础。
2011.7.18
昨晚开会,定在今天5:30起床,沿着这片村庄整体走一遭,看看清晨周围的人和事。清晨闹钟一响,一个鲤鱼打挺式起床,迅速洗漱完去楼下集合。此时街上不断传来卖新鲜蔬菜农户的叫嚷声,几个肉摊也早已摆列出来。我们的队伍走到哪里就能带动哪里的经济发展。这不,那肉摊老板一看到我们恍若拾到金元宝。(我们每天吃的肉都是从他那买来的)
不知不觉沿着一条小道,走到河边。途遇一位农户正从田间劳作回来,农户的劳作时间应该是从凌晨四、五点开始。望着这潺潺流水,云雾缭绕的大山,我被眼前这美丽的风景深深吸引住,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走在细软的砂石上,留下我走过的一个个脚印,走在石板上,让沁凉的河水亲吻我的脚踝。渫水河畔捣衣声阵阵,河中撒鱼网嗖嗖,夹着潺潺流水,与河对面洗衣村民的对话,有千里山歌对唱之感。我置身其中,忘记了时间,直到三辆挖沙石的车子轰隆隆地开过来,焚琴煮鹤,扰我清晨雅致……
2011.7.19
几天的农家追踪实录,也差不多掌握了定点农家的信息和材料。于是我们今天决定采取分散至伍家塌走访各农家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小组只走访一户农家。淳朴的民风,热情好客的本真,总让我觉着无论走到哪户农家都能找到一种归属感,一种待自家亲人更亲的亲切感。走访到哪一家,都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玉米、飘香诱人的煎土豆、粽叶捆扎的粑粑……
下午取出从学校带来的《弟子规》,教三岁大的佳佳(覃左佳)念弟子规。佳佳用他那稚嫩童真的声音一遍一遍地大声朗诵,我也则适当地通过图片和动作解释其中的含义。课余时,又教教源源(黄雁源)、张洁、陈茜、覃蓉四个可爱的小女孩儿唱唱红歌,将我们的《浏阳河》传承下去。没有音乐细胞的我却也阴差阳错成了授乐老师,应该不会误人子弟吧,呵呵……清脆绵延的童音,着实让人陶醉!
2011.7.20
今天轮到我们小组成员做饭,其实就是帮厨而已,帮着择菜、洗菜、切菜,掌厨的还是我们从早忙到晚的黄老师,管调研、管食宿,一切揽包无余。做菜不仅讲究味,还注重色、香。切土豆技术称绝,土豆丝匀称一致,因此炒出来的口感也就忒佳,一致让学生拜倒在这醋溜溜的土豆丝上。一到备餐段,他总是屹然立于炎炎夏日火候的最前线,我们则负责递盆拿碗,端出新鲜出锅的一手好菜。针对众口难调,他找出根源,分出辣区和非辣区,旨在保证学生的日常饮食规律。要知道,精心准备两桌二十几个人的伙食,实属不易,着实辛苦。
中午开完总结会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已早已在房间等候着我们为其补习。在休息时间段,又陪他们打打羽毛球,教教红歌。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琅琅的读书声,纯真的笑容,爽朗的笑声,学歌的较真……童真的自然!晚上则开始撰写调研报告的提纲,经老师过目和提点,将提纲定下,并着手撰写调研报告。
2011.7.21
时隔一年,又踏上去往雁池乡养老院的路上。一路练习红歌,高歌作伴,十来里的路就不知不觉被我们踏在了脚下。到了养老院门口,院长和几位尚可劳动的老人在修门口的水泥路。见我们的到来,院长招呼我们进去,忙着给我们帮椅子,泡茶。老师则接下院长手中的活儿,帮忙一起劳作。
待稍作休息之后,我们便帮着老人打扫、整理房间。这些老人看着热心的我们,脸上的笑容如金菊花般灿烂。紧接着就是为这些老人送一场文艺演出。院长一声口哨令下,老人们纷纷从自己房间搬出椅子,我们将其接到走廊处坐下,但老人明显比去年少了。文艺演出选的都是红歌,有合唱、独唱,一些老人合着节奏、拍手,还有的跟着一起唱,整场红歌演唱下来还算配合得比较好。演出完,将老人送回房间,道完别之后,便又启程步行往回赶,此时已是上午十一点多,顶着烈日,步伐却不曾慢下来……
2011.7.22
在持续几天的农家调研中,我们基本上掌握了比较翔实的材料和信息,剩下的就是怎么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和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思维的加工和运用,因此接下来几天的重点便是根据这些材料和信息,撰写出调研报告。我的文章的主题是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问题,农家书屋属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范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已不仅仅注重量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质的满足程度。雁池村的农家书屋设在镇上,由一家超市老板代为管理,书屋面积为14.04平方米,图书有1683本,图书构成种类有少儿类、科技类、生活类、文艺类、文化教育类等等。基于这些材料事实,我着手分块撰写。喜欢晚上,一个人独处,塞着耳机,沉浸在自己活跃的思维中,被自己成为所谓的“闭关期”。
不过,人确实要逼一下自己,不去逼自己根本就挖掘不到自身的潜力。我喜欢逼着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文章,喜欢自己“闭关期”的充实和内心的平静。
2011.7.23
两天的奋战,自己的文章初稿已定。作为她们的学姐,自然要像她们说的多担待。于是今天上午选择帮忙去做饭、辅导小孩子,尚未完成文章的队友则留在住处抓紧完成文章的初稿。一个读三年级的孩子陈俊林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是这一两天才加入这个补习小组的。刚开始他可能出于羞怯,没融入学《弟子规》的小组中来,而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之后休息时间,我走过去和他说说话,并教他《弟子规》,才知道他随着爸爸妈妈在珠海念书,三年级早已将四、五年级的书本知识学完。慢热型的他学《弟子规》十分认真,而且记忆力非常惊人,短短几分钟就将入则孝那一节背完,感怀孩子对知识的渴求是多么的热烈。下午一边教教孩子,一边帮着其他队友看看文章,提提修改意见,调整一下文章格式。
傍晚帮忙收拾好桌子,洗好碗筷之后,回到住处将文章初稿交给老师批改,将标题修缮,基本上文章可以定稿。
2011.7.24
今天是调研的最后一天,依旧早起,早早地准备这些孩子的最后一次补习,珍惜和孩子的最后一天相处。中午借着休息时间,带着源源去镇上买纪念品给这些孩子。源源带着我走小路下山,一路上牵着源源,当我问及姐姐走了之后会不会想姐姐,她使劲地点点头,反过来挽着我的手对我说道:“海新姐姐,我会想你们的!我一旦和别人相处,建立了感情就会舍不得她们走的。所以姐姐答应我,明年一定要来哦!”顿时有点哽咽,望着如此殷切的眼神,我点点头:“只要姐姐有时间,明年一定来!”听完之后的源源,一路活蹦乱跳……
吃罢晚餐,又组织了一场小型的文艺演出,也算是孩子们给我们的饯行。孩子们一首《映山红》,一段《弟子规》,验证着这段时间辅导孩子的一部分成果。最后一首《感恩的心》,配合着动作,将这首歌曲送给这些天一直辛苦黄家爷爷奶奶以及伍家塌所有的当地村民。
考虑到明天是奶奶生日,我们买来蛋糕为奶奶提前庆生。和爷爷奶奶、所有的孩子们围在一起,为奶奶唱生日歌,吹生日蜡烛,祝愿奶奶身体安康,平安幸福!而当我们下山的时候,一位五保户覃霞波奶奶赶过来送我们,眼中噙满不舍的泪水,在她心中,不,在所有的爷爷奶奶心中,我们都是她们永远的孙女儿!
2011.7.25
今天启程返校,早上七点就收拾好行李准备搭车。坐在车上,还不曾忘记昨天傍晚陈俊林写的一份告知书,通知伙伴们5:30起床,7:20下山来送姐姐。尽管乘车时间提前,没有见到那些可爱懂事的孩子们,但自己的心已经早已装载了沉甸甸的感动。
考察以来最让自己难忘和不舍的一次,忘不了那峦峦青山,忘不了那潺潺渫水,忘不了那淳朴的当地村民,忘不了那童真可爱的孩子……这一切的一切,早已定格在心中,永远,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