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研
——以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为例
柳叶
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政教10101班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的数据调查,研究理论可以说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理论却是很少的。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实际关爱行动远远低于社会对他的关注程度。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开始出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问题,又是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又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即重要而又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笔者所处的石门县雁池乡雁池村是一个集老、少、山为一体的湘北欠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极为庞大,“留守儿童”人数较多。虽然受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不可能进行专项的大规模调查,但也能在以村为单位的小范围内进行调研。本文借助雁池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相关调研资料和自己的一些拙见,希望对地区留守儿童中的家庭教育问题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一、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式分析
雁池村的留守儿童的监护基本属于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和父亲(母亲)抚养的监护方式。下面,我将通过对话的形式分析隔代监护型和单亲监护型这两种监护方式下的三例家庭教育方式。
对话的第一位留守儿童是一位名叫黄雁源的女生。读小学三年级,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抚养。所以雁源家的监护方式是属于隔代监护型的。以下就是我和黄雁源的对话。
我:爸爸妈妈平时多久回家一次?
黄雁源:爸爸妈妈每年回家一次。
我:想不想爸爸妈妈?
黄雁源:很想他们,也经常给他们打电话,也喜欢听电话,爸爸妈妈一般是五天打一次电话回家,有时候想他们了就会天天给他们打电话。
我:那你除了平时在校学习以外,呆在家都干什么呢?
黄雁源:呆在家里比较喜欢看电视、看书,不太喜欢出去玩。
我:你的成绩怎么样呢?
黄雁源: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还不错,其中英语是最好的。
综上可知,黄雁源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是一个很好的正面典范。因为平时与父母沟通的较多,父母也很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爷爷奶奶在家也会严格的督促她学习,所以她的学习成绩很好。当然,这其中父母的关爱是很重要的。
对话的第二位留守儿童是一位名叫覃左石的男生。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在家抚养。所以左石家也是属于隔代监护型的。以下就是我和左石的对话。
我:平时在家喜欢干什么?
覃左石:在家喜欢看动画片、骑自行车。
我:在家会不会帮着爷爷奶奶干活呢?
覃左石:在家也会帮着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如:煮饭、炒菜、洗衣服、扫地、整理房间等。只要是自己能做的都会帮着爷爷奶奶干。
我:在班上朋友多不多?课余活动有些什么?学习成绩怎么样?
覃左石:在班上朋友较多,下课喜欢玩跳子棋,但下课时间一般是一半时间玩,一半时间学习。在班上的成绩还算可以。喜欢上语文课、美术课、科学课。其中语文是最好的。(在帮他辅导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时我也发现,他的数学理解能力是很好的,听讲时也十分认真)
我:想不想爸爸妈妈?
覃左石:爸爸妈妈出去七年,每年会回家一次。有时候想爸爸妈妈,尤其是看电视看到有关剧情的时候。每个星期会和爸爸妈妈通一次电话,会和他们讲讲家里的近况,学习成绩,会提醒爸爸妈妈注意身体。
所以,通过以上描述不难看出,虽然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但父母很关心他的学习近况,会经常打电话来询问他的学习成绩,而覃石也是一个很懂事的男孩子,在他的身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对话的第三位留守儿童是一位名叫覃业旺的男生。读小学五年级,妈妈外出打工,由爸爸和奶奶在家抚养。所以他基本上是属于单亲监护型。以下就是我和覃业旺的奶奶的对话。
我:业旺的爸爸平时一般是什么时候回家呢?
奶奶:平时白天出去上班,晚边才回家。
我:业旺除了平时在校时间学习以外,在家一般干什么呢?
奶奶:平时呆在家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玩,偶尔会帮着干点家务。如:扫地、烧火等,但做的很少。在家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游戏。
我:他平时有没有说过很想在外打工的妈妈?
奶奶:不想,因为他说他妈妈老是念着他搞学习。
我:那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呢?
奶奶: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我们辅导他做作业时,他也总是吊儿郎当的,不是很认真听讲。)
我:平时奶奶在家的时候有没有辅导业旺学习呢?
奶奶:我自己年纪也大了,文化水平也有限,而平时在家也要做种菜、割猪草、养猪类的家务活,所以对他的学习管教是有心无力。
我:那业旺的爸爸呢?
奶奶:他的爸爸平时上班回家看到他在看电视时也只是大吼一句让他去写作业。并没有实际的严格督促辅导。(在看覃业旺的作业本时我也发现,业旺的爸爸只给他出题目做,并没有教他怎么做,也没有检查他的答题情况。)
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得知他们家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是属于轻微的放纵型,还比较粗暴。再加之缺少妈妈的管教,完全靠覃业旺自己自觉学习是很难的。
以上三例是从不同的监护人和调研对象的性别上作出的分析比较。因此,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上,那些父母会经常关心,爷爷奶奶又时常督促的儿童的学习成绩以及温和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要比那些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后就不太关心,而父亲或爷爷奶奶又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教育的家庭教育方式要强得多。调查还发现,那些由祖辈监护的往往会存在很多的教育误区,一是由于许多老人在教育小孩时重养轻教,容易导致孩子畸形发展,滋生不良习性的产生。二是由于祖辈和孙辈之间有一定的“代差”,思想模式多与儿童不合拍,与时代不合拍,这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祖辈很难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的障碍以及教育方式的落后,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背后的隐忧、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艰难
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致使家庭教育环境裂变,造成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缺位、亲情缺失、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使留守儿童学习起来很艰难,其艰难性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有部分的留守儿童回家后还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以致上课精力不集中,无精打采,进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有限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和学习艰难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要父母在增加经济收入和提升子女教育之间做出取舍时,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增加经济收入,根本顾不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其中既有迫于生活压力的原因,也包括父母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的原因。大多数父母不仅还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反而把子女接受教育当成是一种负担;同时,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外出打工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无暇管束孩子的教育,而祖辈的监护由于受到年龄、文化、身体等方面的局限,对孩子的照顾只能确保其温饱问题,所以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但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自身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有太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但限于家长的教育能力使他们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答。
(二)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道德行为偏差,长期的亲子分离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一般比较差,卫生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父亲或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由于父亲或爷爷奶奶缺乏对孩子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和卫生习惯的教育和管束,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爷爷、奶奶只求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日常卫生不太在意,而留守儿童由于本身年龄很小,卫生意识不强,无力在生活中讲究卫生,以致衣服,头发经常不洗,看上去脏乱不堪。因此爷爷奶奶不仅应在学习上督促好儿童,也应在平时的生活中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的卫生习惯;而且,不同的监护人的家庭教育会使儿童产生不同的道德行为。有些隔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的缺失,缺乏父母约束,而祖辈们往往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部分留守儿童甚至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于网络等不良行为。而那些单亲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因为要么是父亲在家,会用比较粗暴的方式来管束孩子,在孩子心中会产生一种父系权威的威慑作用,在这种家教方式下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一定会很好,但至少不易染成不良的道德行为,而一般由母亲在家带养的孩子比较容易沾染不良习性。
而且,我们知道,留守儿童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再加之家里一般只有爷爷奶奶在家,家庭气氛苦闷。久而久之,留守儿童的情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性情冷漠、行为孤僻、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等。而且,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儿童与父母缺少沟通,而祖辈又不能及时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沟通,不能及时的对他们生活中的困扰进行纾解。这样就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焦虑感、神经过敏等。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冷漠情感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也将对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消极影响。而且一般分离的时间越长,这种消极影响就会越大。如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有一个读初中的女生就是这样,她的母亲在外打工,父亲对她基本上是不管不问的。她平时也很沉默少言。另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名叫陈媛媛的留守小女孩,她也是一个沉默少言的孩子,无论怎么逗她她都不理睬,和她姐姐也不亲。媛媛的父母也是从她小时候起就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关爱对她孤僻的性格的形成是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例子在初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上多有体现。因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落后,他们普遍没有认识到亲子分离、亲子教育缺失会对儿童心理发展造成恶劣后果。他们通常以生活所迫为理由,想当然的认为将孩子交给家中的父母抚养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却不知这是错误的。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卫生习惯、道德行为偏差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在雁池,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是属于隔代监护型的天然缺陷,原本应在父母教导下成长的留守儿童的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责任交付到爷爷奶奶身上。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际上已经解体,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使留守儿童生活在教育的真空之下, 卫生习惯、道德行为及心理健康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家庭教育的错位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 与子女接触的机会较少, 因此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 即使有隔代亲人监护, 也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在亲子感情上的缺失。由于早期教育缺位和亲情教育缺乏, 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与父母的直接情感交流及其缺乏,所以他们的心里是十分孤独的,再加之他们的许多不良道德行为长期得不到纠正, 以致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祖辈的关爱不能弥补父母关爱的空缺,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及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人,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即使对他们再好,也不能弥补父爱母爱的缺失。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每当向孩子们提起他们的父母时,他们的眼神是很渴望有父母关爱的,但他们一般会回避这个话题,他们不愿在我们面前提及父母。在我们和媛媛玩熟了以后,她甚至会叫我们“妈妈”,而不是姐姐,可见在她的内心深处是很渴望被母爱包围的。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的在家中缺席,常表现一种不安全感,在调查中发现,父母最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这些安全问题中又主要表现为交通安全事故、溺水事故、打架,受同学欺负等。的确,留守儿童在外受人欺负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受人辱骂,讽刺挖苦和他人殴打等。其中,在我们走访的雁池乡中就有几例留守儿童意外安全事故,如:奶奶在外面打麻将而将孙子放任不管从而导致其溺水身亡的,也有将孙子放在红薯窖里而被蛇虫咬伤致死的。这些留守儿童安全事故的发生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造成上述隐忧与困境的主要原因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受到挑战的根源和孩子无法拥有一个被父母关怀的正常的童年生活的原因也在于当地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之间的矛盾。并且这个矛盾是长期存在而难以解决的。以雁池村为例,他们的劳动生产方式还属于自给自足型,依靠在家种地是难以维持生计的。所以他们要想提高生活水平,供子女上学,只能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而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是不可能把子女带在身边的。一是因为他们自身工作的不稳定,二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城市高额的生活费和教育成本。这是摆在农民工子女面前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想时刻关爱着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却也有心无力,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中的祖辈的关爱不能弥补父母关爱的空缺,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及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也可以看出这是他们为了整个家庭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又无奈的选择。
三、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分析
1、办好家长学校,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学习,从而容易忽视掉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但是,孩子在校期间,老师只是负责教授知识,他们的“代家长”作用并不强。因此,办好家长学校,帮助留守儿童监护人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就要努力建立起学校、父母、监护人三位一体的教育参与形式,让父母和监护人都能及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2、动员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内部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在动员社会力量上,新闻媒体舆论宣传的力量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就是要通过媒体宣传,达到社会上的一种扶贫帮困的意识的目的,从而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在动员社会力量上,政府自然也起到领导作用,政府可以发挥他的优势作用,如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在教育经费问题上,第一,应该努力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第二,应努力为广大“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的调研的经费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多多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保护的专题调研和试点调研。
3、组织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
寒、暑假期间,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对如何利用好假期生活来安排学习这一点认识不足,他们在完成好老师安排的假期作业后一般选择用看电视、上网等方式来渡过漫漫长假,完全是在耗时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沉闷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很不利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因此应该多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这方面,学校起到尤其重要的作用,如推动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等假期辅导站的建设,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活泼、积极、健康向上的假期学习环境。
(2)大学生应多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来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这也是从我们自身的实践中得出的深刻体会。我们利用了这次下乡调研的机会对雁池村的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同时也利用辅导的空闲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并解答他们的各种难题,而在学习之余也陪他们打打羽毛球等来丰富我们的课余活动。这样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玩得很开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形式更是缩短了我们和小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更加的信任我们,让我们更好的帮助他们。
4、利用现代科技,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即使是远离家乡的父母也可以通过电话、电脑视频等方式来实现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好孩子的学业。并增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教育,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结语
留守儿童,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着国家的愈加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愈加重视,使广大留守儿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呵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拥有一片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的蓝天。拥有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