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寒假调研日志
李德旺
2014年1月13日(星期一,晴)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河伏镇朱湖村进行调研,早上七点便全体出发,在老校区门口坐7路车再转3路到达目的地,到达朱湖村之后便开始进入角色,一进去便是村里的文化长廊,在路边的墙上的进行文化宣传,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一些生活常识及基本法律知识的宣传,这是朱湖村的一大特色,我们那边的村子基本上没有看到这种稍有规模的宣传画。
朱湖村的地势较为平坦,因此道路都比较直平,道路旁都有疏通水流的水沟,以免污水囤积,路旁相隔不远处就有一个垃圾桶,道路上几乎没有垃圾,水沟里的水也还算清,证明朱湖村的卫生建设搞得很好,百姓卫生保持的也很好,道路也实现了硬化,而且基本实现了路路通,家家通,小型货车都能到家到户,一些家庭个体经营户都可以将店开在家里了,客户需要直接送货上门,例如朱湖村中的一家粉厂。
走过一段路可以看到前方有一片樟树林和桂花树林,都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树苗在此培养,培养到可以卖并有市场需求的时候就可以卖出去了,像长到这么大的樟树及桂花树,卖掉了之后所赚取的利润还是不错的,路边几块田里还搞了大棚种植,都是一些蔬菜,路旁屋子里的老人让我印象很深,年纪都很大,行动都开始时迟钝起来了,不知此时他们的子女身在何方。而与此不同的是,老人隔壁也住着一户人家,也有一位老人,年纪稍小,正与一个小孩在外面烤火,小孩应该是这位老伯的孙子,其乐融融,很温馨的画面,小孩的妈妈也在家里准备早饭,两户人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走过朱湖村我们便从S306省道转向八一村,八一村与朱湖村差别蛮大,路旁垃圾四处可见,沟里污水发黑,还有几块良田被放荒了,田里杂草丛生,靠近常德市方向的一处农田正在搞建设,穿过八一村我们便坐3路车回来了。
回来之后,老师要求我们就朱湖村和八一村进行比较,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农村建与不建的区别;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重建还是重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
关于这三个问题,我思考的结果如下:
农村建设建与不建的区别: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与不建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就在于建与不建的结果。建设新农村,发展经济,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农作物与经济作物搭配种植,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地势平坦的地方可以养猪养鸡养鱼,种花种草种树;山区则可养牛养羊,种桃种梨种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获得了生产技术经验,获取了劳动生产报酬,过上了宽裕的生活。而不建的结果就是大片的土地荒芜或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大量的农村人口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充分,因此很多人就外出务工,寻找经济来源,在家里的就只能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传统的模式,种点粮食、养点家畜自给自足。
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社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逐渐走向经济个体,不断分化,不断独立,个体的不断发展,整体的不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村走上了城镇化的道路,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农村小城镇,郊区农村城镇。不建设新农村,农村结构变化及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不可能有这么快。
建设新农村,农村的村容有了很大的改观,就拿朱湖村和八一村来说,朱湖村比之八一村,道路修得更好了,大小路线全部实现了硬化,铺了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走路更方便了,村子里面也更干净了,道路两旁都有垃圾桶,人们很自觉的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每天都有环保工人来清理,道路两旁的水沟也更清澈了,杂草也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花卉、树木或是农家种的白菜萝卜四季豆等蔬菜,人们住的房子不再是茅草棚,而是比草棚子结实舒适多的砖房子,房子的墙上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广告,多了各种生活小知识,法律常识,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了,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了,而八一村则相对较差,仍有村民乱丢垃圾的现象,水沟还没施工硬化,沟里到处都是囤积的污水和垃圾,相比之下,即使是相邻的两个村,新农村建设程度不同,相互之间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一个村子的水沟清澈见底,垃圾尽归垃圾桶,而另外一个村则是垃圾随处见,污水满沟有,从村容方面便可发现农村建设建与不建的一些区别。
另外还有村民观念及民主管理上的差别。人们过上了宽裕的生活,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必然会在精神上有更进一步的追求,朱湖村墙上写的都是法律、生活常识,基本科学技术知识,而八一村依旧建有土地庙,依然还拜土地公土地婆,在民主管理方面,建设村显然也比不建村更为系统,就拿环保治理方面的例子来说,朱湖村的民主管理更科学,实施得更有效,这也是农村建与不建的区别之一。
建与不建,区别就在于做与不做,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得动手,着实去做,踏实去干,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重建还是重农民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重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
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核心问题: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至于怎样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就需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规划设计好相应的目标,方式途径,而在选取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主体一直都没改变过,选取的的方法需要主体去实施,所定的目标需要主体去实现。
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基本社会状况,根据自身及社会的需要,从而进行社会文化学习;农民的自身素质与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效果。
文化知识具有其相对独立性,不会因为人是学习的主体而主动的跑到人的脑子里,当然也不会因为建设者的强塞硬灌而进入农民的脑子里,而是需要人主动的去学习,去研究,需要农民发挥主体性作用,去吸收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建设新农村文化。所以,农村文化建设应该重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热情,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
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的农户或经济组织的行为。粮食安全是指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从朱湖村和八一村的土地使用情况来看,朱湖村的土地流转面积要多于八一村,且用途也更合理合法。朱湖村有有一大块土地被用来承包种植樟树,桂花树等经济木,村民从中获取经济来源,而八一村有一块土地正在用来建房子,用途明显歪曲了。还有一现象是八一村荒芜的田也比朱湖村多,有好几块田都已经杂草丛生了,显然已经荒废许久,由此便想到这些田的主人粮食哪来,这户人还在不在此村生活,为什么不把田给别人种,还有流转出去的田不用来种粮食,这些人必然得从市场上买,由此可见,土地流转和粮食安全问题还亟待解决。
2014年1月14日(星期二,晴)
今天老师没有什么其他安排,我们就自己准备一下调研资料,介于明天就要去慈利搞实地调研了,所以就在网上查阅了一下慈利县的一些基本概况,及其下需要调研的几个乡镇,发现慈利真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物产丰盈,还有“中国杜仲之乡”“大理石之乡”的美誉。
之后又跟去年去过的队友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以及调研途中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调研的一些基本技巧,调研的过程中怎样与村民交流,并向队友学习了一些常德的日常用语,以备不时之需。
老师下午过来探班,确定了明早出发的时间,晚上我们收拾好行李便休息了,迎接明天凌晨5点的到来。
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晴)
凌晨五点半准时出发,两个小时后便到达慈利县城,将东西放进已确定好的宾馆之后立马坐公交去了岩泊渡
今天刚好碰上岩泊渡赶集,大清早的便摆满了摊位,集市不大,二三十分钟即可走遍整个集市,集市上很热闹,有招揽顾客的,有砍价的,还有一起拉家常的,赶集的人以老年人和小孩为主,尤其是老人,看着老人背着一口大锅弯腰驼背的,真想上去帮他一把。
集市上的一大特色就是除了清一色的老人之外就是清一色的红薯粉了,而且老人年纪越大,红薯粉就越乱,就像她们的头发一样,看了好久最终确定买了一包红薯条,老奶奶告诉我说是自家做的,家里还有这么一袋,但显然不是自己家做的,切的很整齐,一看就知道是机子切的,如果是机子切的,那应该就不只这点了,在逛的过程中还看到了一家红薯粉合作社,组长立马拍了一张照片,并说道:“有合作肯定就有流转”,我们的主题是土地流转,在镇上看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就看看集市上卖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不过基本都是红薯粉,而且基本是自家产的红薯粉,泊来的较少。
中午去了镇旁边的田地里,田里种了油菜,由于还没开花,于是很多同学都不认识,还一个劲的在那争不是油菜不是油菜,真的是欲哭无泪。路旁有一块柚子地,上面还有好多柚子都没人摘,还落了一地,有点浪费。田比较少,规模也比较小,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同,上面下两块田,上面的田里的油菜比下面田里的好,基本上没有看到荒地。
回到慈利县城,老师带我们去了附近山上,在半山腰发现几个盖着板子的缸,里面装的是“有机肥”,差一点我就上当了,宝里宝气的准备看看是什么“有机肥”,山上有一个采石场,山顶已经被开采了一小半了,这肯定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就半山腰的地下水源来说,山上土壤层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地下的蓄水功能,下大雨可能还会导致山体滑坡。
下来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几家人面围在一桌打牌,这种现象在各地已经很普遍了,就拿我村子来说,老人们没事就凑在一起打会儿牌,俗话说得好:“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老人没事在一起打打牌娱乐娱乐还是不错的,但整天坐在牌桌上就不好了。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晴)
今天又是天没亮就起来了,六点就得出发,前往溪口镇。
又碰上了赶集,一样的热闹,不过溪口集市上的东西跟岩泊渡有那么点不同,从红薯粉的主战场变成了橘子跟柚子,回来的时候她们还买了好几个柚子;还有卖狗肉、牛肉的出现了,而且还不少,证明这里的人们消费水平还不错。
吃完早餐我们去了集市隔壁的一条老街康乐街,这条老街的确蛮老,始建于清末,很多古建筑都还保留着,历史的痕迹依然可见,不过由于没保护好,大部分都开始坏了,里面均已不能住人,还有的就被拆了重新建的新房子,同凤凰相比较,差别很大,凤凰的古建筑保存尚好,文化古韵依然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随后我们去了樟树村,樟树村原名叫王家坪村,后改名为樟树村,村里有一棵一千多年的樟树,这棵樟树又叫红军树,曾遭雷劈过,但是坚强的活了下来,生命力像红军一样强悍,有九个人围起来那么大,树枝基本上已经干枯了,树上长满了青苔,过节的时候村民都会去那祭拜一下,祈求保佑 。
不一会儿学校的领导李民书记来了,我们与李书记交流了一会,李书记询问了一下我们调研的情况,并鼓励我们好好搞调研,把握机会,多跟黄老师学习,我们跟李书记交流完之后继续去搞调研了。
樟树村种了一大片梨树和一大片葡萄树还有一片树木,梨树树苗被修剪得很规范,都不是很高,这样采光条件较好,葡萄树也一样,搭在了葡萄架上,而种稻谷的很少,由于今年天旱的原因,其中还有一片稻谷田收都没收,没有稻谷,当地村民都是自己买粮食来吃。
梨树地和葡萄树地弄得有模有样,一大片的种植肯定存在着土地流转,这边荒地较少,即使不在家的人很多,但田依旧没荒,一是说明田比较少,二是土地在流转的时候比较到位,村民外出工作,不愿在家种田又不想让田荒着,于是拜托别人帮忙种,形成比较规则的田地,而将农田种了树的农户又会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靠买粮食支撑的受制于多种因素,粮食的价格,经济收入水平等,一旦粮食涨价或是梨树葡萄受到病虫灾害等减产,都会构成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在回来的路上看到溪口镇上还有一个基督教堂,这个比较有吸引力,大家都很好奇这个地方怎么会有一个基督教堂呢?基督教都已经渗透到乡村里面来了吗?慈利一贯都是道教圣地,出现了基督教,不由得会让人想起这里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事情,基督教是什么时候传过来的?谁传过来的?什么人会信奉基督教呢?耐人寻味
2014年1月17日(星期四,晴)
今天将前往零溪镇的两岔溪村及象鼻嘴村进行调研,在黄老师空间里面看到他以前在象鼻嘴村拍的照片非常漂亮,山秀水明,很想去看看村民是如何生活的,这对搞生态文明方向的同学也很有调研价值。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里的交通很方便,路面较宽路况很好,从县里有直接到村里的公交车,这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当地大面积种植经济木跟这必然有密切联系。
在与两岔溪和象鼻嘴村村民的谈话过程中了解到一些信息,很多农户把田租给外地老板种植树木,合约时间三十年,每亩地每年租金600元,三十年就是18000元,每年一付,不能因树苗销售情况而改变租金。
为什么有的农田要改栽果树或林木?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年轻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剩下的只有老年劳动力,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需要很大的劳动投入量,老年人没有能力去大面积种植,只能小面积的自给自足,有的还需要请临时工,这样投入的成本就更大了,自己种粮还不如去买粮,而种植果树或林木,劳动力的要求就没水稻那么高,村民不仅可以收租金,还可以受雇于林业老板,长期做工,获取经济来源,一箭双雕,这比种植水稻要轻松得多。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镇道路两旁及公园内都需要种植树木,需求量大,如果要从外地托运过来,必然需要很大的成本,而就地取材则可以节约成本,于是城镇附近的村子便是最好的选择,既有宽广的土地,又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开发商认识到了这一点,发现了商机,便来村里投资,有的农民种不了或不想再种田了,遇到了开发商来投资,一拍即合。
另外一个现象,水渠旁边有一些地荒着,而水渠下面的河滩上却种着蔬菜。据村民所说,沿着溪而住的村民,很多都是搬迁过来的,有的是国家工程建设需要,从原居住地搬迁到此,从而会分一些田地给他们,每人一亩,不过都在离居住地比较远的地方,还有的是自己搬迁到此居住,因此没有田地,在河滩种菜的可能是没有田地或田地在远处不方便种菜的村民,荒地可能是当地村民外出务工不在家或是自己不种又不愿意给别人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不把田地也承包给别人种树苗呢?当地村民对搬迁过来的村民可能有防范之心,主客之分,从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搬迁过来的居民对当地居民也不胜满意,双方存在着矛盾。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般会存在利益协商,当一方不满意于协商结果时,土地就不会流转成功,于是像这种荒田荒地的现象就会出现。
零溪镇街道下面有人合伙承包上百亩地种西瓜,而上百亩地流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规模大,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但最终还是流转成功了,每亩每年800元,显然镇上的地就要比村里的地承包价格要贵的多,当农民将地承包出去之后,他们便无法种粮,粮食就得去买,于是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经济来源,很多人便去城里找工作,人口流动很大,进城的人很多,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推动城镇化发展。
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中间环节,是农村走向城市的过渡期,农村发展要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小城镇必须综合这五项功能,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民主管理的新农村,促进农村城镇化,所以在镇上不难发现有政府、学校、工厂还有等商店,主要突出的功能是政治、经济、生活功能。农村管理本来就不容易,人口多,居住地分散,加上各地的习俗的差异性,管理起来不太方便;经济是基础,要想改变农村面貌必须优先发展经济,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农村城镇本来就是为方便农民生活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功能依然还是生活功能,为农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将不断突出,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城镇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强,将越来越重视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规模扩大化,走上城市化道路。
同时,农村城镇也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了,环保炭环保砖的使用,垃圾池的修建,宣传标语的宣传,清洁户的评比等等都说明了农村在发展、在进步。
2014年1月18日(星期五)
早上艰难的等着车子,然后坐3, 路车到七枞村,七枞村位于五雷山脚下,有的村民住在半山腰上,交通极不方便,一条坎坷的小路,有的路段已经被水冲刷得破败不堪,再被大水冲几次可能就会完全塌了,有的路段已经加固过了,但还是被水冲坏了,连水泥杆都冲断了,这条沟急需治理,根据流水的速度对不同的路段进行不同的加固。
山上的农田面积较少,大部分用来种植稻谷,稻谷收割以后继续种植蔬菜,油菜等,山下有很多地也是种完稻谷再种植油菜、蔬菜。种果树很少,只有几片橘子地,山下相对而言栽橘子树的要多一些,尤其是山脚下公路前面两边都是一大片橘子地,山脚下以种果树橘子树为主,山上以种粮食稻谷为主。
山上的居民很淳朴很热情,我们去了之后他们都好高兴,刚好有一家人在打糍粑,还上去打了一把,老伯请我们吃糍粑,这里的米质特好,打出来的糍粑很香很粘,这里的水质也特别好,很清澈,跟高山和土壤有关,大山植被覆盖率高,蓄水功能强,土质以砂质土壤为主,净化功能好,而且富含身体所需的矿物质,我跟同伴开玩笑的讲:喝这里的水可能真的会多活几年。村民都是在山沟上面用管子引水下来,每家都有一根,山腰上还有自来水公司引的管子。
山上的村子依然还有很多比较古老的房子,都是用木材做的,不过还是有几栋是近两年建的,朱爷爷家的房子就是今年刚建好的,而且是他自己花钱建的,为什么七八十岁的人了还要建房子呢?即使是要过年了,村里面依然没几个年轻人,一是过年不回来了,不想回来或是买不到车票;二是还没回来,要等到腊月二十几才能到家。朱爷爷家的儿媳、孙儿孙媳都回来了,而去年、前年都没有回来,当老师对他儿媳问及这个时,他儿媳显现出一丝愧疚和不好意思,今年朱爷爷一家人终于能一起过个开心年了,这可能就是朱爷爷建房子的原因吧。空巢老人跟留守留守儿童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揪心的话题,讲到这个心里就会出现一双深邃的眼睛和一双渴望的眼睛。
山下跟山上区别蛮大,山下豪宅一栋栋,田里橘树一片片,不过门基本上都是关着的,开着的也就几个老年人坐在外面,橘子树也开始被砍来做柴了。与象鼻村不同的是这边没看到有种桂花树、樟树等,一是这里的气候不适宜种植,山高气温低,二是交通不便,路比较窄,大货车根本过不去,连公交车师傅都是要顶尖技术的,三是劳动力因素,山里住的都是老人,无法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回来的路上看到了慈利县的垃圾处理中心,进去看了看,在路上碰到了拖垃圾的师傅,于是问了一下,了解到了拖垃圾的地点主要是慈利县城和附近的几个镇,较远的镇就没有拖,而且拖的时候也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说到这一点的时候,师傅还撇了一下嘴。里面有垃圾填埋池,还有污水处理池,垃圾填埋池是在山沟的基础上继续挖,连附近的山都被挖掉了好大一部分,并进行了山体水泥加固,防止山体滑坡以及垃圾污水泄漏渗透进土壤,还方便污水集中抽排处理,垃圾池规模庞大,看起来霸气十足,三十年填埋一次,老师开玩笑的讲把一个人丢进去,六十年开封之后肯定就验不出是谁了。
今天是这么多天来走路最长的一天,但大家都坚持住了,没有人喊苦喊累,我个人感触蛮深,看到朱老爷爷一家人能过个团圆年真的很开心,我也期待回家,家人也在家里等我,当知明天要提前回去时,心里又万分不舍,但我觉得生活无处不调研,只要细心观察,用心留意,何处不可搞调查,何时不可搞调研,这次调研只是在我人生中开了一个头,这个头面朝何方,脚迈何处,还得不断的去学习、探索、寻找,要沉得下来,要稳得住脚,要迈得开步,不忘初衷,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