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一生回顾
一草一木一世界,一朝一暮一人生,一个又一个日子加起来就是一段故事,一段又一段故事合起来就是整部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中有喜有忧、有苦有涩。听过爷爷的人生旅程,感言不少,让我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一种强烈的人生责任感。让我的血液一直澎湃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人生犹如一本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诸如:快乐人生、苦难人生、坎坷人生、执著人生、豁达人生、浪漫人生……无不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读人生之书,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一个人的历史是凭借着生命之笔写就的。既有奋斗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失败的烦恼,而成功与失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可以说成功中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失败中蕴藏着成功的兆头。读懂人生这本书,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因此,读人生这本书,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
曾经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了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首歌是我在儿童时代耳熟能详的歌曲,它伴随我走过了风风雨雨,它的旋律是那样动听悦耳,它的歌词虽然平凡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至今,这首歌曲仍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成为我脑海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回忆过去,小时候的我是那样天真可爱,听爷爷讲故事,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一个个美妙的故事。每次,我都会随着那亲切的话语甜甜地进入梦乡……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条条皱纹已爬上爷爷那苍老的面庞,一根根银发在爷爷的头上已随处可见,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在见证着人间的沧桑与变化。以前,我们的国家是那样落后,现在是那么繁荣昌盛;以前,我们的家庭是那样贫穷,现在是那么富裕。然而,现在的美好生活却更加激起了我内心对童年生活的渴望,我真想回到过去,回到那段幸福的时光,回到那由故事组成的快乐王国……
时值夏日,我和小时候那样,把椅子搬到树荫底下,听爷爷讲故事,不过这次讲的是过去的故事。
一、爷爷的童年
1949年,爷爷出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爷爷共有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二,哥哥比他大两岁。
从小学到中学,爷爷一直品学兼优,学习成绩始终在前三名,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爱。爷爷提起童年,总觉得是那样快乐,那样温馨,那样令人留恋,令人神往。
先说说玩吧。小时候,爷爷和他的哥哥经常和小朋友一起玩。爷爷说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小孩子,哪有那么多少玩具呀!他们玩的东西,很少是花钱买的,但现在想起来,真是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爷爷你快说呀,你们到底在哪里玩呀?”“哈哈哈,我先说几样吧。先说做泥人,要到城外去找最好的黄土,用水和好。黄土要细,没石头,没砂子,有粘性。和的时候,要比和饺子面还下功夫,那真叫千锤百炼哪!和好后,把黄土放在模子里,用劲压,要压得匀实,然后扣出来,这就是泥人。但是这种泥人一干,有的就裂了。后来又把泥人用火烘,烘完再涂上颜色。那时候泥人的名堂可多着哪!什么长板坡之赵子龙啦,木兰从军啦,四朗探母啦,多着哪。你别小看它,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这就是启蒙教育呀!”
爷爷住的地方那可是好地方啊!北面是山,南面是海,县城离山8里,离海8里(4公里)。玩的地方可多着哪。就说山吧,那山名叫角山,万里长城就经过这里。长城的起点叫老龙头,就在南海边。先经过山海关城的东门,叫天下第一关。爷爷的母校回族中学就在天下第一关城下。爷爷经常到山上玩,到长城上玩。如果赶上阴雨天,站在山上,那白云哪,说是云又像雾,就在你的脚下,冉冉升起,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山上名胜古迹多着哪。玄阳洞啦,雁塞湖啦,二朗庙啦,观音庙啦,数也数不完。如果遇上晴天,到后山看一看,那蓝天白水,潺潺流水,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真是人间仙境!
春天,角山下有一片桃林。在那桃花盛开的时候,满山遍野,变成花的海洋。桃花红,杏花白,还有梨花,真是百花争艳,蔚为壮观!现在想起来,还令人心弛神往呢!到了秋天,人们就更高兴啦,秋天是大自然色彩最鲜艳、最浓郁、最多姿的季节。北京的西山红叶最有名,但我看角山的红叶也不差,堪与西山媲美。你不信?去看看吧,看了,方知余言不谬也!
秋天,最高兴的,还数我们这些小孩子。那山上的野果可多啦,数不胜数。野果里最多的是酸枣,是一种野生的小枣,长在灌木丛中,比普通枣子小,圆形,又酸又甜,小孩子可爱吃啦。在人们不大去的地方,比较高的地方可多啦,每个人都能摘一兜子,还有楱子、松子儿、欧李儿、荽波儿。这个你们都没听说过,是红色的、多汁的野果,有一点像樱桃。说到樱桃,在春末夏初的时候,这里山上也有樱桃呀!
爷爷说从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歌。启蒙老师就是爷爷的爸爸。唱《苏武牧羊》,让爷爷的印象深着哪!特别是第二段:“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虽然当时还不认字,但是多年过后一对照,唱的一字都不差。上学以后,在学校学过的歌,有不少已经失传,或者说没有听人唱过。例如《悲秋》,头几句是“晚来,秋风,吹也吹也吹地我心恸!独坐无聊……”。直到近几年,在一本广东音乐的集子里看到这首曲子,但没有词。所唱的跟这个本子的曲调完全吻合,竟连节拍也不差。还有《浔阳月夜》,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编的,头几句是“浔阳送客行,秋江一色清。荻岸马犹系,枫凋船正停”。后来竟没有听人唱过!前几年,根据记忆,把这首歌的词、曲都写下来了,还给歌友们唱呢。
爷爷最爱在海边看日出。他说一开始东方出现曙光。慢慢地,隐隐出现红色,后来就看见霞光万道,红红的太阳喷薄而出。我问,怎么叫喷薄呢?爷爷说你仔细地想:那太阳从海平面出来,本来是慢慢地、不慌不忙地出来,一开始是一点点,好像是一条儿吧。后来是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后来不知怎么的,它一下子就跳出大海。真是“跳”出来的呀!所以叫“喷薄而出”。我最爱在这个时候唱歌。迎着朝阳,放开你的歌喉,伴着海的涛声,你就尽情地唱吧。“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那份惬意,那份激情,现在想起来仍然令人心弛神往。这首《渔光曲》,到现在爷爷还喜欢唱,成为他的“保留曲目”。
写到这里,有人问啦,怎么,你的童年都是那么快乐的吗?当然不是,我也有苦难的经历。
二、亲历三年困难时期后的感受
爷爷说当时每月的粮票是不够吃的,由于从事都不算劳力劳动,所以每月只有30斤粮票。而且后来,爷爷的单位还开会,内容是关于自愿每月减粮的。虽然说是自愿,可是如果没达到标准,那就不准散会,谁都不准走。由于当时爷爷家比较远,晚了会没有船回去,于是爷爷自愿减三斤。 但是他后来就后悔了,每月才27斤根本不够吃,唯有用其他票去跟人换粮票。
粮票是月月清的,就是当月的粮票一定要当月用完,不然就当是贡献国家。爷爷说有一次出差到南京,发现南京卖面包居然标出每个面包生重、熟重还有冻重三个时期的面粉重量。上面还有南京粮食局核查过的标志。可能是由于面包在三个时期所含的水蒸气不同,怕消费者花了冤枉的粮票(来买水蒸气)吧。还有一次去东北出差,到了鞍山。当地的人接待爷爷去饭堂吃饭,吃了个“全包面”,我当时不知道是什么,你肯定也不知道啦,可能东北年轻一点的也不会知道呢。当时去到饭堂,见到黄澄澄那样的,看上去还好,一入口就知道有多难吃了。原来所谓的“全包面”就是将整根的玉米,连玉米的皮、还有玉米根一起扔进机器里面,把它搞成粉状,然后煮那个粉的,不是一般的难吃。还有一次在餐馆见到一个台山人,发现他一个人点了差不多十个菜,就是没有点饭,上去一问,原来他粮票用完了。
灾难是每年都有的,那么大的中国,每年出现灾难是正常的。好像需要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需要下雨却拼命地下。但那些灾难都没有这几年那些什么北川啊、舟曲啊那么严重。
相对于自然灾害,当时有一个更严重的在全国范围都大幅存在的灾害,就是“大跃进”造成的浮夸风。这是造成困难的内部原因。当时的人太追求冒进,太浮夸了,特别是那些领导,为了升官就拼命吹。就算明知道是假的,也要吹。吹得厉害的能够升官,而且就算被揭发是吹的也不会降职,如果你老老实实报反而会永世不得翻身,有很多甚至把自然灾害报成是大丰收。在乡下,当有人来检查(收成)时,就把全部的田的禾插在一起,为了防止它们不会闷死,还用风扇吹。还有的就是把割下来的禾抬来抬去。把检查完的禾重新抬回来再检查一次,用来刷数据。
至于外在原因,就是中苏关系交恶了。那时候抗美援朝,它给了我们很多飞机大炮的,以为不用还的,谁知道又要我们还,而且还故意为难我们。苏联危难我们,不过主要还是自己的原因。苏联的债我们后来还不是还清了。
浮夸风还有那个就是“放卫星”,各地都流行“放卫星”,就是拼命地吹自己的产量,把自然灾害都报成丰收,有咩办法唔死!(这句话不知道怎么用普通话表达其含义,故直接用粤语写出)到后来啊,各地都“放卫星”,也不管了,不用验收啦,你报多少就算多少。当时要交公粮的啊,你数目报的越大,交的公粮不就越多了嘛!台山那边交完公粮一个月口粮只有几斤谷,怎么吃啊。就算农业歉收,农民还是有口粮的,但那些干部报大数,(粮食)都交光了,留下那么一点,肯定不行啦。那些为了升官的,拼命地报,由一个县级升到省级,而且被人揭发是假的也不会有什么处罚。而且“大跃进”那时,宣传什么步入“共产主义”,大家都吃“大锅饭”。各地都报丰收嘛,那就拼命地吃,吃完就算了。爷爷说记得有次去惠州出差,经过一地方,村民都敲锣打鼓的,拦住我们不给我们走。以为干什么,说什么已经步入共产主义啦,吃饭时间到了,经过这里的人一定得在这里吃饭。那吃就吃呗。可是那些粮食吃到没有就没有的啦。
三、回族家族习俗
爷爷是正统的回族血统。回族的家庭类型及其划分,与汉族基本相同。按世代不同辈分可划分为夫妇一代家族;双亲子女两代家族;祖孙三代家族;四世和五世同堂家族。按婚姻关系划分为单一家族,即一对夫妻或一对夫妻加子女构成;复合家族,一般是由老一辈夫妻与第二代夫妻构成,或老一辈夫妻的某一方与第二代夫妻构成。
家务,是回族家庭日常生活事物的习俗,回民通常称“家务”为“过日子”、“过光阴”。有“家如黑海”和“清官难断家务事”之俗语,也有“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的谚语。一个家庭的家务如何,光阴过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掌柜的。回族家庭的家长,在夫妇一代家族中,由丈夫担任,在双亲子女两代家族中,一般由第一代夫妻中的丈夫担任。主要掌管家庭大的经济收人和开支。具体家务都由妻子掌管,妻子是家务习俗的主要传播者。家是过日子的本。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家庭的生活安排、卫生条件、家庭和气不和气,都与处理家务的能力有很大关系。在回族聚居的地区,有“家和万事成,家乱万事穷”的谚语。
回民把家产也称为家业、家当。在一对夫妻加子女的家庭,待孩子长大后,娶一个媳妇或二三个媳妇,过上一两年至三四年就开始分家,由老一辈夫妻主持,将家中的田、粮、油、牲畜、树木及家庭用品,按照家情分成一份或几份,从此分开居住,分灶吃饭,父母与幼子在一起过日子。如果父母都去世了,其家产根据父母的“口唤”分配,但一般由幼子继承,这是回族在继承家产上与汉族不同的民俗特征。
家教,包括回族的家法、家风,是回族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习俗。回族的家教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信仰、学习、德才以及为人处世等。清代马注在《清真指南》一书中的“戒律”十条,大部分都成为回族家教的主要内容。孩子在幼儿阶段,父母便对孩子教读“清真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给孩子教授伊斯兰教基本常识,并根据各个教派的戒律,进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教育。
穆罕默德曾说:“学问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回族群众把“学习”看作是“天命”,教育孩子从小学到老,有条件的一般都将孩子送到学堂学习,回族群众中还有五六十岁穿衣的阿訇,可见回族对学习的重视。
回族在家教中,非常重视礼貌教育。有些地方四五岁的小孩见了阿訇、亲戚及尊长敬道:“色俩目。”如果有些孩子到了十几岁遇见父老尊长,不问候,不道“色俩目”,则受到众人的责备和耻笑。
回族家庭还重视勤俭节约、团结友爱、热情好客的教育,常常用《古兰经》经典和伊斯兰教先贤的典故,劝导孩子从小养成不浪费、不说“伤食话”的良好习惯。对建清真寺、拱北遇到经济困难而化钱粮时,不论认识与否,根据条件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对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以出散“乜贴”来给予相助。回族还有一个良好的代代相传的家教习惯,就是热情招待来客,包括不认识的客人。今天回族当中还流传“天下回回是一家”、“回回见面三分亲”、“回回千里不持粮”等谚语。至今在回族聚居的许多地方,只要一家来了客人,大家都争相请客。回族家教的这些内容,无疑是良好的文明行为。
四、回族亲族习俗
回族的亲族包括两部分,一是由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血亲;二是配偶加姻缘关系发展成的姻戚,回族民间统称为亲戚。回族的亲族关系错综复杂,正如回族民谚所说“回回亲,亲套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回回的亲,扯不断的根”、“亲连亲,亲套亲,回回绕弯子都是亲”、“回回亲,始铺亲”、“苦丝蔓的根,根连根;老回回的亲,亲加亲”等等。在实际生活中,回族又有区分出近亲和远亲的习惯,一般都把直系血亲和直系姻亲作为近亲,除此以外为远亲。
回民在古尔邦节、开斋节,一般年轻夫妇都要带上衣料和节日食品去向妻之父母拜节。
当年轻夫妇生了第一个孩子后,亲戚们要来贺喜。总之,回族亲戚间的礼尚往来,表现了回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良好习俗。
五、回族的待客礼
回族人民待人诚实憨厚,和蔼可亲,有礼有节。当家里来客人时;走出大门外去迎接。如客人骑自行车,立即把车子接过来推上,对有行李包的客人要把行李接过来提上。客人进屋时,要主动给揭开门帘,让客人先进屋。客人入座后,马上沏茶、备饭。
回族同客人谈话的时候,要求不能左顾右盼,不能玩弄自己的胡须与戒指等,不能搜剔牙齿,不能将手指插入鼻孔中。不可 当面吐痰与拧鼻涕,更不能伸懒腰打哈欠;如果非打喷嚏不可,「应将双手搭在嘴前,遮住自己的声音和唾沫星子,欠身越过对。方,完了还要向对方略表谦意。打哈欠的时候把手放在口上。谈 话中要细听别人的言语,不能要求对方过多的重复,更不能插话 表述自己的成绩。不能奴仆般地献媚,也不能缠绵一些乞求。送客人的时候,不能沉着脸,要和颜悦色,经一再挽留而不止步则送出大门。到人家做客或入座时,要宽让,不能从人前头过,坐下的时 候,以“色俩目”给靠近自己的人问安。拜访亲友时,不要冒昧闯入,惹人讨厌,未给房主道安,不得,进入卧室。
回族在亲戚朋友有病时,左邻右舍和庄村的乡亲都带上礼 品去看望、安慰。 出远门旅行时,要向父母讨“口唤”(即同意),征得父母允许,不能冒失地离开。旅行回来时,要向父母表述沿途见闻,办事 情况。这样做,一则请安、二则汇报。
回族还非常注意并尊重他人的自尊感,顾全别人的面子,不喊别人的外号。
六、回族的见面礼
俗说话,“回回见面三分亲”。回族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面相互问候时,通用一种祝安词,也叫见面语。《古兰经》多次强调见面礼节的重要性,说“如有视安于你,你应当比他更好地来回答他。”祝安词一般都是致者先说“安色俩目阿来库木”,意为求主赐你们平安,而回答者则说“吾阿来库色俩目”,意为求真主也赐你平安。这一礼俗文化,源于阿拉伯。据宗教传说,易卜拉欣和他的妻子晚年得一“圣子”,天使曾预先向他说“色俩目”,从此后人们也仿效。穆罕默德传教时期,这一礼俗已普遍流行,并当作一种“圣行”。唐时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将这一礼俗带到了中国。这种祝安词原带有宗教色彩,但经长期沿用,回族群众已经把它看成是正常的视安问候语,相当于汉语的“您好”和“您也好”。甘肃、青海等地有的回族把祝安词简称为“色俩目”,回族人见面时,致者说“色俩目”(平安,您好),回答者则说“安色俩目”(平安,您也好)。《西域番国志》、《哈烈志》记到穆斯林相见的礼节时说:“相见之际,略无礼仪,惟释屈躬,‘撒力马力’一语而已……”。“撒力马力”就是“色俩目啊来库”,“惟释屈躬”,回族说““色俩目””腰微前躬。这说明回族的见面礼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七、回族节庆:开斋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回族的盛大节日。在我国,有的民族称开斋节为肉孜节。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代·菲吐尔”的意译。按伊斯兰教规定,回历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为三十天,双月为二十九天,每年较公历少十一天,三年相差一月余。因此,按公历计算,伊斯兰教的节日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回历每年九月为斋月,斋月期间,凡男子在12岁以上,女子9岁以上,都要把斋。穆斯林只许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老弱病残、孕妇和小孩可以不用守斋(守斋亦称封斋或把斋),妇女在月经期间也可以不用守斋。
在斋月里,按伊斯兰教教义要求,穆斯林要做到静性寡欲,白天戒绝饮食,即使是不守斋的,也要尽力节制自己的食欲,决不允许在公共场所吃喝。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月有时二十九天,有时三十天。
经过一个月的封斋,完成了,“真主”规定的“使命”,于伊斯兰教教历的十月初开斋,故称开斋节。届时要欢庆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亲友庆贺,并要做油香、馓子、油(饣+果)等多达二、三十种节日食品。
据伊斯兰教有关经典的记载、伊斯兰教创立的初期,在封斋满月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率领穆斯林步行到郊外公共旷野,举行礼拜,穆罕默德沐浴后,身着整洁服装,并散发“菲吐尔”(开斋)钱,从此以以后,穆斯林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隆重庆祝。
开斋节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做买卖的、出差的回族,都要提前赶回家中。 回族从第一天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来,打扫院内院外和巷道厕所,给人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感觉。成年回族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小孩子也都个个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光亮亮的。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回族群众聚会和活动的场所棗清真寺,节日里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地方还专门布置一番,悬挂“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和彩灯。开斋节饭前全家进行祈祷大约到了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回族群众个个腋下夹个毯子和小拜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参加会礼的回民达万人之多,清真寺容纳不下,就另选择一个地势平坦、宽敞干净的场地。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回族群众铺下毯子或小拜毡,脱下鞋子,老老少少自动向西方跪成很整齐的行列。立即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日的聚礼要隆重得多,即使刮风下雨也无所畏惧,情绪仍很高涨。会礼中,放眼望去,白帽耀眼,犹如一片银河。礼拜后,回族群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匐带领游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撒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兔、羊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里,除了邻居朋友相互拜节外,已婚和未婚女婿要带上节日札品给岳父母拜节。拜节的时间要早。回族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作初一、初二拜节,初三、初四拜鳖,如果拜节迟了,会带来一些不愉快的事。有许多回族青年在开斋节举行婚礼,使节日更加热闹,更增添节日气氛。
爷爷说现在的开斋节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全国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节日参加会礼等活动外,还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辽宁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节日里喜欢耍狮子舞,踩高跷;河北仓州地区的回民在节日里喜欢表演武术;西北一些青年节日里喜欢唱花儿、摔跤、扳手腕、拔腰、拧手指头、打扑克;城市里一些回民喜欢游公园等等。
八、回族美食:羊肉泡馍
爷爷说起宁夏达到风味小吃,北有烩羊杂碎,南有固原山区的牛羊肉泡馍。这是当地回族饮食中的一种 饶有情趣的风味小吃,深受群众欢迎。它味道独特,方便实惠,价廉味美,吃者甚多。
泡馍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用牛羊肉泡,一种是用牛羊的头、蹄下水来泡,又叫杂羔泡馍。肉泡比较简单,以煮牛羊肉、下水的肉汤,加葱、姜、蒜、辣椒、辣椒油、盐、香菜和味精,红绿白三色相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再以之浇灌锅盔饼即成。杂羔泡馍则比较复杂。将牛羊宰杀后,扒出心、肝、肺、肚子及头、蹄、架子骨等"杂羔",经过反复加工泡制,切成杂碎丝条,将当地特色小吃"锅盔饼"掰成核桃大小的块状,盛放在碗底,在馍的上面抓放一定数量的杂碎丝条,再以汤浇灌。
泡馍价格低廉,几元钱便可饱餐一顿,真是老少皆宜。除此之外,泡馍又被称为"十全大补"。有个说法是吃啥补啥,而泡馍正好包容了五脏六腑等主要器官。当然,到底是真是假,吃过了才会知道。
山城的街头巷尾,泡馍小滩、饭馆比比皆是,在农贸市场更是集中。香味四溢的泡馍锅炉子周边围着一帮帮食客,一块块白里透黄的锅盔泡在碗里,摊主反复浇灌,一碗碗美味十足的泡馍汤鲜肉嫩,诱人食欲。吃上一碗,真是又解饿又解馋。
九、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
我最想知道回族为什么不吃猪肉,我就问爷爷。爷爷详细的给我解释说在古兰经中提到“血、猪肉、自死的、以及未以真主之名宰牲的,不可食。”“你们可以吃真主所赐给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他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诵真主以外的名义宰的……你们不要信口胡诌说∶这是合法的,那是非法的,以假借真主之名而造谎,造谎者决不能成功。”“有正信的人们啊!你们可以吃我赐你们的佳美的食品,当感谢真主,如果你们只敬拜真主,那么,真主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流血、猪肉,以及不念真主之名所宰杀的……。”
伊斯兰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所谓“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营养滋补外,更主要的是指该食物的“洁净与性格”穆斯林是讲“卫生与卫性”的,正可谓“食以养性”。举凡食草类动物其性善,其食洁,如牛、羊、驼等。而尖齿、獠牙的食肉类动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动物其性贪、恶,其食污,如猪、狗乌鸦等。 所以,回族不吃的肉有很多,猪肉、蛇、驴、狗,都不能吃。猪肉不过是禁食食物中的一个。回族能吃的肉只能是食草动物(兔子),具有反刍现象的动物(牛羊骆驼鹿),海鲜(鱼虾等),鸟类(鸡鸭鹅鸟)。
十、爷爷的学生时代
爷爷和我提到了两位老师,可想这两位老师在爷爷的记忆中是多么的深刻和伟大。一位是初中老师,主张和宣传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或许的确像爷爷说的那样,他的到来就像一盏灯照亮了山村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光明和希望前行。另一个是爱生如子的邢协麟老师,是他在那个寒冷的冬季给爷爷温暖,是他亲笔向爷爷固执保守的父亲写信劝学,也是他影响爷爷的一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都以他为榜样。这在后来的日子中可以看得出的,风雨牛棚夜这篇篇幅里就记录了爷爷和同事走家访动员失学学生的经历,摸黑探路,最后打着雨伞在牛棚烤火到天亮的艰辛。在以后的日子和滚度办学更能体现出爷爷的大胆、创新和智慧,点点滴滴的生活都透露出了爷爷对工作的负责和诲人不倦的追求,才有那么人的尊称“你永远是我最尊敬的老师”。今天的我是一名师范院校的学生,,明朝可能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除了具备过硬的基本教师功底和素养外,爷爷的这一段历程在告诉我: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奉献精神、一颗负责的心。
十一、爷爷的爱情
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翼双飞、糟糠相守。许多人的一生因两情相悦、伉俪想得而充分体会到爱的幸福与甜美,千人千般思、万人万种情,正如此爱才千姿百态、万种风情。那个年代里爷爷他们用着委婉、含羞的言语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无穷无尽的思念中流露出一种纯洁、高尚。迟到的求婚里爷爷和阿月的爱情故事,在最后只变成一种牵挂和彼此的祝福。但似乎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真诚的意真挚的情去真切地爱过,也就明白了爱的真谛,也就领到爱的魅力。结局时或有过苦涩和伤痛,但依然伴随着甘甜与欢乐。相反爷爷和奶奶至今不离不弃的爱,双方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包容和忍让,一起历经沧桑而始终不渝共同组建幸福家庭,更是人生由衷的向往和最可珍惜财富。如今社会灯红酒绿、胭脂花粉、潮生潮长、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又敢问爱在何方,情归何处。读了爷爷的故事,我的心灵在颤抖也被洗涤。
十二、爷爷与他的公益事业
爷爷一直支持公益事业,尽管家里不算很富裕但却秉着一颗善良赤忱的心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需要帮助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怕困难、追求幸福、珍视爱情、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点滴事例说成是一段回忆录。我却认为它那个时代的一部历史的缩影,因为它将一直激励着我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前行。
十三、后记
之前我常认为我们这一生需要的很多,很复杂。夹杂在这混沌的现实社会中,冲击我们眼球的大多是权,名,利,以及无边无际的欲望,可我们不曾回想,当我们沉静下来时,发现我们当初的愚昧是那么的可笑。一时的得逞,享受到短暂的欣喜与痛快,最后剩下的只会是空虚和无助。看着面前的爷爷奶奶们,心里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世界上有俩件事是不可以等的那就是爱和孝顺。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此,我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献出自己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敬老、爱老、助老!了解社会老年群体生存状况,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关爱老年人的生活,奉献爱心,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